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全面推进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
文:白纲 苏文 图:白纲 苏文 来源:成都学院 时间:2014-04-08 3215

           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全面推进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也为中国教育尤其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机制,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面对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向纵深推进而带来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的空缺,中国高校如何妥善应对——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着整个事业成败的瓶颈之一。

  面对难题,勇敢者总是迎难而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一所年轻的独立学院,正高举着实践教育之旗,为祖国的改革大业添砖加瓦。

  “作为一所独立学院,我们有着清晰的办学定位——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现实热点,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型应用人才。”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说。

  近几年中,成都学院学生三次获得微软“校园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一等奖、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此外,还要众多学生先后在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奖……

  学生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学院在1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实行学生实践教育一体化原则,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着手,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时空,搭建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必然结果。

打造特色师资

从“名师工程”到“名师工程”

  对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教务处处长程庆和副处长谭波而言,“名师工程”曾经是让他们最为头痛的事情。

  “当时我们提‘名师工程’,是依托电子科大本部的‘名师工程’,即承接本部的师资建设思路,讲究传统、正轨的培养模式。比如师资的来源,严格按照高校教师进人的正规渠道,从名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中去挑。”程庆回忆道。

  现实让成都学院碰了钉子。由于成都学院是新建的独立学院,师资建设方面几乎“从零开始”,又加上位处中国西部,所以很难吸引到“名师”。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学院只好继续依托电子科大本部和其他在蓉高校,大量外聘兼职教师。

  然而,让程庆和谭波更没想到的是,千辛万苦找来的“名师”,其教学效果却并不如预期。“电子科大是一本学校,教师习惯了从基础开始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教学的重点在于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而我们是三本独立学院,学生成绩和本部学生差了一大截,他们不关心‘为什么’,而是关心‘怎么做’。”谭波说,“所以我们的学生总觉得课堂太枯燥,学不懂,学不透。”

  当时,一位来自于本部的资深教授,为了让成都学院学生学懂自己的课,先后改了三次PPT,最终的效果仍然差强人意。“你们学院的课太难上了。”教授由衷地感叹道。

  2008年开始,成都学院决心调整思路,从学院自身的特色出发,打造成都学院自己的“名师工程”: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聘请电子科技大学知名教授组成名师教学队伍,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名师。

  “这样的考虑,是基于学院的定位”分管教学的党委书记冯林说,“独立学院的本科教育,介于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基础理论的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基本理论、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上,学院全面依托各种层次的合作办学,加强师资引进的多元化,尤其是优先引进有在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通过和川航合办航空分院,航空服务专家成为了专业老师;随着与成都欧联公司合办图形艺术系,来自企业一线的图形艺术工程师们成为了专业老师;通过和国腾云计算研究中心合办云计算系,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也成为了专业老师……从2008年至今,已经有50多位有着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走上了成都学院的讲台。他们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其教学绝不照本宣科,而是来源于生产实际,更为灵活,也更有针对性,很受学生欢迎。

  对于已引进的年轻教师,学院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加快“双师型”育成之路。为了提高这些“科班出身”的教师的动手能力,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批教师赴企业“顶岗实习”,最远的甚至走出了国门。

  在保障体制上,为了让这些“双师型”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学院在政策上保障,在资金上支持。在校内职称评定上弱化科研论文,而重视项目。因为项目比论文实践性更强,也更能锻炼教师,锻炼学生。

  从“名师工程”到“名师工程”,名称似乎没有改变,操作思路上却大为不同,带来的效果更是云壤之别。最为突出的效果,就是“双师型”特色教师的加入,让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促进。成都学院从此进入了“为实践而教,为创新而教”的时代!

创新实训模式

“项目制”带来全新时空

  “双师型”师资的全面加入,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带来了教学实训模式革新。“项目制”实训就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所谓‘项目制’实训,就是专职教师将自己擅长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全按照公司的标准,让学生组成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客户’所需要的产品的设计。”微电子技术系副系主任王茜解释说,“而‘项目’中的‘客户’其实就是指导老师。”

  在王茜看来,由于“双师型”教师在成都学院的大量培养和引进,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制”实训是个必然。“在生产实际中工作任务就是以‘项目’方式存在的。既然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最直观最可行的方式就是把教学任务改造成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项目制”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要以一种工程师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客户”,完成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型。使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责任感,同时在项目之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在实训之中,学生会把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总结的经验以文档的形式上交。通过这种一届一届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使下届同学能够“站在学长学姐的肩上”,更快速、优质地完成项目,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经过“项目制”实训的学生在以后走上岗位后能很快上手,以工程师的专业姿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挑战。

  然而,“项目制”毕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训模式,它对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学实训管理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首先在时间上它就必须得到保证,学生在搞项目时是不可能用上课铃、下课铃来管理的。”计算机系系主任白忠建说。

  为了保障“项目制”的顺利推行,成都学院以系为单位,分别根据实际情况开辟了“实践专周”,即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停课开展实训,把所有时间集中于完成项目。同时,学院各系还大胆对课程进行重构,通过减少理论课课时、学分置换计划等方法来加大实践的比例。“以C语言为例,过去的做法‘48+16’的模式(48节理论课加16节实践课),现在我们已经改成了‘40+20’模式,余出的4节课时给‘实践专周’。”白忠建说。

搭建实践平台

我的“中心”我的梦

  2013年10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该中心将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和孵化项目,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中心作用。

  对入驻的创业团队,中心除提供办公场地外,还统一配备了苹果设备、频谱分析仪、示波器、函数发生器和PC机等设备。团队在场地使用和设备使用方面是完全免费的,甚至连水电费都全额减免。中心给入驻团队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在校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

  以入驻团队“云朵”智能家居为例。团队一共5个人,总经理张锐,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微电子专业2007级学生,2011年毕业;技术总监宋奇明,成都学院电子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2011年毕业;研发骨干蔡勇、刘灿、祝浩,都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在校学生。“2个毕业生+3个在校生”的阵容,让“云朵”有着深深的“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烙印。

  “学院为我们创业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适当地提携一下学弟们,正好是双赢!”“云朵”总经理张锐兴奋地说。在他看来,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学生组成的团队非常有战斗力。

  创新创业中心只是成都学院深化和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改革措施之一。多年来,学院从实验室建设着手,构建了完备的以应用型和实践性为基本点,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仅以实验室建设为例,从2008年开始,学院就把实验室建设作为重点和优先建设项目,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到2013总投入达到6000余万元,共建成8个实验教学中心,各类实验室57类114间,实验室总面积达11806平方米。其中,高端实验室以企业级设备作为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如“现代通信实训中心”和“3G通信实验室”,使用的是目前华为投入到电信部门的商用设备作为实验平台;“解剖验证实验室”的验证设备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实训基地”设备均处于西南领先地位,还在四川独立学院中率先建立了具有30个工位的同声传译实验室和数学实验室以及将演示和动手结合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实验室,如航空服务专业的“配餐室”和“模拟客舱训练室”、机电维修专业的“发动机结构实训室”以及动画专业的“动作捕捉实验室”。

  各种实习实训平台的搭建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也因培养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强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多项荣誉。

  《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探索高素质实践人才培养策略的实践之路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吗?显然不是,如果没有对“道”的追索,没有对教育客观规律的充分把握,是不可能具备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