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启梦成电】陈益凯:选择的高度
——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陈益凯博士
文:杨丽可 学生记者团 沈洁 图:杨丽可 学生记者团 沈洁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4-28 10515

  米色西服,黑色书包,瘦削温和,无框眼镜后一双眼睛明亮纯净,普通话里带一点柔软的江浙口音,看似文弱的陈益凯却很有力量。这种力量不在于他的论文入选全国优博,也不在于他已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科学家,而在于他选择逆风飞翔的激情,选择摸着石头涉水的勇气和选择让青春与寂寞相伴的执著。

1398648218810688.jpg

读博是30岁前最值得做的事

  有一点小小的“惊险”,陈益凯原本对读博很犹豫。2007年,他还是电工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为硕博连读的事考虑了很长时间。优厚的工作唾手可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状态,这无疑是很大的诱惑。而读博还要花好几年,十分辛苦,未知的因素很多。

  陈益凯回忆起自己刚刚读研的经历,想起第一篇论文发表的喜悦,想起几年来努力研究的收获。他记得准备保研时,家人更希望选择就业。他那时全年级排名13位,差一点就失去保研资格。面对不利条件,陈益凯紧紧地护住希望的火苗。他向自己的毕业设计导师杨仕文教授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跟随他读研。杨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他。

  陈益凯的第一篇论文来源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整理。“我认为我的研究并不是太新颖,发表的杂志档次并不高。”但陈益凯“初试啼声”却很惊人,这篇论文被路透社评为《Electromagnetics》2007-2009年间十大引用率最高论文,且位列第三。研究生期间,他很“多产”,发表了四篇SCI论文。

  陈益凯渐渐发现学术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他从事的是天线、天线阵列、电磁学以及微波技术的研究。陈益凯可以废寝忘食地做实验,乐此不疲地与人交流学术话题,他觉得学术的世界丰富有趣,无数有趣的难题吸引人去开启。“在图书馆还可以查到我的论文,杂志上有我的名字,我的照片。这让我很有成就感。”陈益凯想着,如果将来能发十几篇,二十几篇甚至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像大教授一样”,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一种信念像电流一样划过脑海,“是的,这条路我能走下去,而且会有更多兴趣点,更多成就感。”

  那么现在这条路还要不要继续走呢?要不要读博呢?陈益凯在回想自己的研究生经历后,权衡再三,在杨仕文教授的鼓励下,决定不放弃梦想的舞台,继续读博。

  多年后,陈益凯庆幸自己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在二十多岁时,趁着锐气还没有消失,头脑聪明、记忆力好、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加足马力读博,完成职业生涯的原始积累。这远比每月赚取几千元钱工资重要。”

  因为这一决定,他实现了五年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在一个研究点上突破,成就了“优博”传奇。即使今天,陈益凯也没有为“稻粱谋”的烦恼,而是在自己心爱的学术世界里继续追寻着梦想。

新方向有难度更有机遇

  天线之于无线电子系统,犹如人体重要的器官。陈益凯在对这一特殊“器官”的研究上,有了新的发现。阵列天线是整个天线系统中的翘楚,学术界广泛认为相关理论已经极为成熟。陈益凯独辟蹊径,认为一些看似与阵列天线无关的技术却有可能在重大工程问题上“大显身手”。相关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非常有价值。

  陈益凯在决定读博后,开始系统地思考这一新方向。杨仕文教授长期从事四维天线的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杨教授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属于美国军方刚刚解密的内容,非常新,值得去做。陈益凯迅速跟进这个全新的方向,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新物理机理”是陈益凯读博期间研究的灵魂,在这一基础上,他的研究《基于四维天线理论和强互耦效应的阵列天线技术研究》分成两个扎实的部分。关于四维天线理论,陈益凯解决了大型四维天线阵面阵的快速优化设计问题,首次提出并成功设计了基于四维阵列天线的单脉冲雷达系统和自适应实时置零智能天线系统。意大利A. Massa教授(IEEE T-AP 副主编)在IEEE AP-Magazine上高度评价该工作:“…obtain a good balance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ability…” (在搜索深度与广度之间得到很好的平衡), 并用一个章节详细转述了该工作。关于强互耦效应,他在国内首次完整地开展了基于强互耦效应的宽带相控阵天线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该研究成果已在中电14所某低频小型化宽带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研制中获得应用。

  “我总是愿意选最新的方向。”陈益凯说,“这也是源于杨老师的指导和影响。紧追前沿,也许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但是更容易出成果,更多的人来跟踪你的研究,形成良性循环。”陈益凯并不觉得自己的成果多么“了不起”,“因为是前沿的方向,找到了一些新的方法,他引次数很高。”

  现在在新加坡的研究工作,陈益凯也是坚定地“追新派”。虽然与博士期间的研究大不相同,但他选择“特征模理论及其在电磁辐射与散射问题中的应用研究”也是学术界的最前沿,这一研究在军方飞机、战舰上有很大的实用性。

不要在最能吃苦时选择安逸

  就像武林中人奋力找寻的武功秘籍仅仅是“勤练”二字一样,当陈益凯谈到自己成功时,淡淡地说:“学习的方法是相通的,一切源于‘勤奋’。”

  他记得读研究生时,许多男孩子都喜欢晚上打游戏。陈益凯不会打网络游戏,甚至觉得这些游戏比写论文都难。寒门子弟更珍惜学习时光,有时,教研室里打游戏的激烈声音此起彼伏,陈益凯戴上耳机,继续自己的研究。“别人打游戏打到11点,我就学到11点回去。时间长了,我在学术上的积累更多一些。”

  学术研究的工作是寂寞的。有时候,在微波暗室里呆上整整一天,调试天线。他们很少说话,在没有阳光的世界里,一遍一遍地经历失败。有时候,为了一个很小的课题,陈益凯不只是查查国内的文献,交差了事。他会花很多时间去数据库里把国外相关的研究搜个遍。“看得多了,心里就有底,清楚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自己能做什么事情,或者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还能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说我有多聪明,真的不是。”陈益凯很诚恳地谈到“秘诀”这个话题,“其实大家能力都差不多,花的功夫多了,自然就有很好的想法。如果做得不好,主要的原因还是不够用心。”

  《羊皮卷》是陈益凯的“心灵鸡汤”。在面对科研难题而焦躁时,陈益凯会想想《羊皮卷》中那些鼓舞人心的话。他会看着镜中的自己,反复说:“把消极的情绪剔除掉,让它们永远地离开我。”这种心理的暗示使他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科研与生活。

用感恩的心做底色

  2014年4月25日,学校举行的优博颁奖大会上,陈益凯和导师杨仕文从熊彩东副校长手中接过了优博证书。面对母校师生,陈益凯说得最多的是“感恩”,动情的话语让人感慨不已。

  他感谢学校对他的支持,“优博培育基金”让他更从容地从事学术研究,在国际会议上开阔视野;他感谢学院尤其是胡俊书记在他成长中每一步的关心,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及其工程应用科研团队像一个大家庭,给予人温暖。谈到自己的家,陈益凯有些动容。他的家在浙江建德的农村,本科和研究生毕业时他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减轻家人的负担。虽然父母开始有些不理解,但最终还是愿意做出牺牲,支持儿子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陈益凯心中,杨仕文教授也是如父亲一般关心他的人。从第一次心怀忐忑走进杨教授办公室谈深造,到读研、读博期间的鼓励、支持和教诲,再到出国工作。他们的师生之谊已有十年。在陈益凯看来,杨教授以对学术的敏锐眼光指导他找寻正确的研究方向,在初期论文中颇费心力,领他“上路”。而这些都让他受益终生。杨教授温和体谅,考虑到陈益凯的家庭情况,经常在经济上尽量帮助学生,让他无后顾之忧。杨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让陈益凯获得了荣誉,同时也让他明确了未来的人生方向——做一个正直、善良、执著追求的学者。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