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引 语:
2005年,教育部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八所重点高校代表来到广东,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由于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雄厚的科研实力,渴望实现转型升级而四处“借脑”的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广东东莞很快与我校达成合作,我校也成为首批被引入广东省的高校。
作为学校在外地建立的第一个研究院,从2007年成立至今,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东莞研究院”),立足东莞松山湖国家级高新区,辐射整个珠三角。目前,东莞研究院已孵化20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承担包括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在内的各类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26项,获得各类成果121项,成为学校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阵地,为产学研合作探索了新路, 也成为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和对外拓展的桥头堡。
从今天起,本网将刊发系列报道,“晒出”东莞研究院成立以来在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和推动地方转型升级等领域的“成绩单”,并探究成绩取得与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为其点“赞”的原因,以期为学校的产学研合作之路提供借鉴。
东莞研究院成立七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7年孵化20家高新技术企业 年产值突破10亿
东莞研究院引领“世界工厂”由“制造”走向“智造”
在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里,工作人员依次输入市民张先生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和动态验证密码。随后,其个人此前的门诊信息、住院信息、检验项目以及血压、血糖、体重曲线等信息立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即使没到50岁,但通过这套系统就可以排除大家50岁时的风险。假如你今年的血糖水平高了,你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就会收到温馨提示。”东莞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阳介绍,“每位市民的诊疗信息都储存在云端,不仅记录着现状,还能通过每次就诊和体检的信息分析和评估每位市民健康状况,重点监控有较高健康风险的市民。”
目前,这套记录了800万份健康档案的系统,已接入东莞全市40家公立医疗机构中的39家,并100%覆盖全市所有社区。
据介绍,承载系统的是东莞市眼下正在铺开的“健康云”项目,对于正力图发展智慧医疗和大数据产业的东莞而言,这一产学研合作项目备受关注。
这一项目的背后有两大重要推手:在东莞研究院院长陈雷霆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数字化医疗的医学图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基础上,研究院自主研发了服务平台,而承担该项目产业化推广的,是东莞研究院成功孵化的企业——东莞成电金盘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个庞大的健康数据库共享平台正呼之欲出。但在当地,这只是东莞研究院七年来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并借此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换芯”推动本土企业走向产业链高端
陈雷霆受命担任东莞研究院院长后,立即就带着工作人员深入拜访了东莞周边500多家企业。他发现,根据东莞的产业结构,东莞制造缺芯片、生产线缺自动化,于是,提出“换芯”、“换线”的设想,以此来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8月14日,广东成电华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检验室内,历经混料、球磨、印刷等工序的功率电感正在显微镜下接受员工的检验。
经过随后的分选和包装后,这些尺寸为2毫米×1.2毫米的电感作为电路板后面的小电子元器件,将用于实现电源模块的电源转换。
公司的生产线就位于东莞研究院大楼内,今年投产的两条30微米LTCC(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生产线有望形成2亿只的年产能,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成电华瓷依托学校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利技术,组成了LTCC技术与运营团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由东莞研究院作为全资股东,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于2013年底建成2条生产线,并于今年上半年投产。”2012年从微固学院毕业的研发部经理沈键博士对公司的发展历程熟稔于心。
此前,东莞研究院引进了“物联网多元信息感知与探测技术国际创新团队”,致力于研究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前端硬件系统,智能化远程局域环境感知与监控系统,涉及信息薄膜材料、集成传感器件和智能化感知系统等多个方面。
而就在沈健毕业这一年,推进LTCC项目产业化成为东莞研究院的重点工作。成电华瓷公司由东莞研究院在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全资注册成立,试图为东莞打造一个LTCC片式元器件生产基地,以吸引高端核心芯片项目在东莞集聚,为当地电子信息行业解决缺芯片这一瓶颈提供技术平台。
东莞研究院和当地政府将这一过程形象地描述为“换芯”,即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莞“芯”(芯片、嵌入式系统、关键材料)替代外部进口的“芯”,改变本地企业长期以来在核心器件、材料上依靠外部进口的不利局面,推动本地企业掌握产业链高端环节,获取产品定价权,延伸产业价值链。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做代工,以后发展是有问题的。”东莞研究院院长陈雷霆教授表示,“东莞引进电子科大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的机构后,研究院在提高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成电华瓷为例,几年来,该公司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正准备引入社会资本,主攻电子元器件集成化领域,将LTCC生产线增至8-10条,进一步把公司打造成亚太地区极具实力的陶瓷元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为我国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和电力电子等相关领域提供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我们的材料依托重点实验室,有多年技术积累和基础理论积累,在材料开发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已经做出来的近场支付(NFC)磁片材料比日本还好。”说到自家取得的成果,沈健很自豪。
2008年,东莞研究院、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有限公司、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进行北斗芯片和模组开发的厂商之一。
此后,泰斗公司先后承担了东莞市、广东省乃至国家多个重大专项,一跃成为全国北斗卫星导航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的高科技企业,并于2011年推出了国内首款北斗2/GPS双模导航SoC芯片,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北斗2代基带芯片量产应用。
“换芯”打破了国外垄断,让系统厂商轻松换上了“中国芯”。泰斗公司产品中心副总监符振祥透露,公司目前已成功占据车载北斗导航领域市场约70%的份额,销售额从2012年的1300多万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6000多万元,今年更有望突破一亿元大关,正筹备上市。
2013年5月,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来公司调研时,也对公司成绩予以了高度评价。
制造“换线” 一台机器顶12个人
“那肯定是,绝对是,百分之百地是!”当被问到东莞研究院对公司发展的贡献时,东莞成电精工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一口气用了三个副词来表达研究院的背景对公司发展的极大帮助。
成电精工的筹建可以追溯到2007年。彼时,由刚刚成立的东莞研究院、学校精密机电测试与控制研究所李迅波教授团队和广东地区的应用企业三方启动了连接线束行业的自动化、信息化项目。而李迅波教授领导的团队自2004年起,已在无损检测、信息处理及故障诊断和工厂信息化等研究领域,先后与东莞数十家公司在先进制造、检测、数字工厂等领域进行合作及成果转化。
这是一家在焊接、控制、自动化、信息化领域提供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公司,由东莞研究院于2012年4月孵化参股成立,也是广东省信息传输线缆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实体公司。
公司的这一使命,正好契合了东莞市的“换线”工程,即用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手段,替代企业传统的管理、营销及以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方式,改变东莞制造业缺少自动化生产线的局面。在“招工难”日甚一日的东莞,“人口红利”已经不复存在,必须向机器要红利。
“以前,客户所在公司需要 32个人专门做打磨,现在5台机器配备2个人就能胜任。机器这个月底就可以出货。”在公司的精密仪器研究中心,刘涛拿着耳机插针告诉记者。
刘涛所说的机器就是成电精工新近研发的耳机线材打磨机,“如果按一个人一小时完成300个插针打磨来算,我们一台机器可以顶12个人。”
如今,成电精工许多产品的底层软件、算法设计仍旧依托李迅波团队完成。“一般的企业做开发时最多抄袭一下我们的外观,但底层算法是抄不到的,许多产品做出来都是业内唯一,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刘涛表示。
从成立第一年的6万元产值到今年有望实现1500万元产值,东莞研究院孵化出的这家企业在短短2年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而刘涛说,“换线”工程带来的市场实在太大,公司满负荷生产、研发,还是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为此,东莞研究院在孵化企业的同时,也主动走出去,与当地企业合作推进“换线”工程。例如,研究院与东莞市龙基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新型PTC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对产品及生产线结构、生产制造工艺以及无铅生产设备等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完成PTC整条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实现了工厂数字化改造,工作效率提高20倍。
“顶天”“立地” 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顶着“世界工厂”头衔的东莞经过数十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然而,“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背后难掩发展困局。
“电子信息产业占东莞经济总量的比重在40%左右。虽然比例高,但一直处于制造业低端,在各方面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吴贻昀表示。
记者在一份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资料上看到,自2007年成立以来,东莞研究院已孵化包括成电金盘、成电华瓷、泰斗微电子、成电精工在内的16家企业,数量位居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各研究院第一。到今年8月中旬,这一数字已增至20家。
“围绕电子科大在电子信息科学领域的优势,我们孵化的企业从做器件、芯片到做设备、软件、平台的都有,出了不少成果。”陈雷霆说。
东莞研究院项目孵化的主要方向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而这些正是东莞传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突破的领域。
“开展产学研合作,除了科技攻关,更重要的是落地,技术一定要产业化,从执行项目开始就要力争做出产值。”在陈雷霆眼里,科技创新既需要“顶天”,又需要“立地”——在学校研究世界领先的创新科技,在研究院落地和转化,实现生产力和真正价值。“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院士成果在这边落地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此,东莞研究院在2010年8月就成立了全资拥有的创业投资公司,代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资、合作,推动研究院高科技企业孵化。一方面,东莞研究院着眼于自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园,另一方面还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多种模式与社会合办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陈雷霆介绍,截至去年十月,东莞研究院孵化企业的年总产值已达10亿元。
“从2007年建院至今,一批批东莞研究院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背井离乡,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这里。”东莞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贺知明说,研究院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及管理团队,不仅集聚了大量优秀人才,建成了研究院大楼,还承担了大批国家及省市项目,孵化了多家高科技企业,取得了一大批科研及产业化成果。
对于东莞研究院取得的成绩,吴贻昀也不吝惜赞美,“七年来,电子科大派出精兵强将,给东莞带来很多科技成果,并和产业对接,研究院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企业不仅推动原来的企业升级转型,又引导和支撑了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编辑:旷野 / 审核:旷野 / 发布: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