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实践】东方之珠 仰取俯拾
——川港科技文化交流营之行
文:刘矩麟 杨近亭 罗昕杰 图:刘矩麟 杨近亭 罗昕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9-02 3838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需要出去行走,去增长见识,发现地球之广博,知道他乡永远有着截然不同的人、事、物。这些经历会让我们更谦卑,让我们的心灵更丰富,让我们感知不一样的自我,正如电影《后会无期》里说的那样,我们只有观过这个世界,才会有自己的世界观。

  胡适先生时常同身边人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想,参加本次交流营的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为者与行者。他们能安静下来做一件事情,踏踏实实地付出,收获成果。他们能迈开脚步走出象牙塔,穿过人山人海,到达远方。我相信,这次香港之行,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笔精神财富,让他们能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艳阳天,行李箱,一行人,一个个你我;《天堂电影院》里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7月14日,我们23人踏上香港的土地,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气息,刚刚相遇的我们开始一个全新之旅。

  本次川港科技文化交流营为期7天,由在香港理工大学听课和英国保诚集团实训两个部分组成:在香港理工学知识,在英国保诚增强能力。参加川港科技文化交流营,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皆学问,更催人律己,严谨治学,我们期待着更好地实现个人梦、成电梦、中国梦。

1409624239555258.jpg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交流营的第一站是香港理工大学。它位于香港红磡区,是香港少有的处于市中心的大学,周边的生活也十分方便。

  我们住在香港理工大学学生宿舍,到校园需要步行十分钟。通向校园的走廊连接着地铁站,所以每天我们去上课的途中,就可以看到同去上课的学生,步伐匆匆的上班族和分发传单的小贩,而走廊下面公交车站排队的人会一直排到天桥上,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快节奏和秩序感。

  香港理工大学,或者说香港许多大学都没有围墙,教学楼林立在街区之间,校区内的道路其实就是市政街道,所有人都可以穿梭在“校园”(其实不能算是校园,只是由各栋教学楼组成)之间。

  据香港理工大学的老师介绍,香港政府规定,本地大学不能设置大门和围墙,而且划拨给大学的土地区域也不会很大。行走在楼宇之间,同学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学楼都是以人名命名的,比如:李嘉诚楼、李兆基楼、邵逸夫楼等等。后来我们才得知,大多数教学楼都是由香港各界人士赞助建成,这一点与内地有所不同。

  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课程以科技信息类为主。在此期间,我们有幸见到了独立发明电动车的郑家伟教授。他与交流营的成员分享了电动车的研究背景和发明经验,以及充电器和充电站、能源管理、电动汽车商业机会、电动汽车的未来研究等知识。

  在郑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还实地参观了他所在的实验室。

  车身的细节、轮胎的线圈、充一次电能开多远,郑教授耐心回答了我们提出的很多问题。

  随着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车辆排放的尾气正在急速污染着我们的生活家园,这样一款环保的电动车无疑将缓解这种压力。一些同学和郑教授互留了名片,期望日后能够参与电动车的研究。

  在香港理工大学期间,我们还学习了知识管理系统以及该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随后,叶菀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智力资本管理实践和一些新的科技发明项目,并向我们展示了地铁卡、行李托运的货单等科技如何真正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在香港理工的最后一天,王诗华老师介绍了香港高等教育及升学情况。她说,在香港上小学时要进行面试,家长还要做试卷,试卷内容主要涉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学生在学校遇到突发情况等要怎么处理,这让同学们大感惊奇。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理工大学所听的课程大部分是全英文授课,这让很多听力不好的同学略感吃力,更让许多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提前有了感受。

1409624260218028.jpg

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说在香港理工大学学到了许多科技类的知识,那么在英国保诚集团实训则有更多的实践和能力的提升。

  据介绍,英国保诚是享负盛名的跨国金融集团、全球500强企业,在英国、美国、亚洲和欧洲大陆等其选定的市场中提供零售金融服务和基金管理服务。

  实训第一天,分行经理Tommy讲解了“一分钟销售术”,即如何在一分钟内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包括在演讲的时候怎么有自信的环顾四周,怎么安排自我介绍内容的顺序,怎么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怎么跟别人握手等等。

  实训期间,为了完成保诚公司布置的课后作业,所有同学需要分成5个小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至少20分钟的理财项目研究报告。

  但是,在香港的行程本已紧张,同学们只有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来做准备。每天晚上,大家都会聚在寝室或活动室,构建思路,搜索资料,撰写讲稿,制作PPT,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

  “你们这样不困不累吗?”看见同学们从早到晚连轴转,交流营带队老师李颖问。

  “当然困当然累,但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努力做事,我自己根本说不出口‘我先睡了’。”经管学院学生余欢说。

  正是这样不怕苦不怕累、有凝聚力的团队,最终制作出了一个个富有创造力和详实内容的研究报告,得到了保诚高管的高度评价。而他们收获的一本本精致的结业证书,就是对其辛劳的最好回报。

1409624286633670.jpg

1409624287328786.jpg

最好的永远在路上

  在交流结束前夕,电工学院学生宋奕诺对大家说,她在高中时期就申请过香港高校,但最终没能通过面试。这次申请参加交流营项目,就是想熟悉香港的环境,以方便今后继续申请赴港读研。

  在香港学习生活的时间虽短,但很多细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在上下扶梯之时,所有人都站立在右边,留出左边作为通道,就算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也是如此。

  而最让大家感叹的是这里的生活节奏之快——晚上地铁开到凌晨一点,还有夜间的巴士。

  在夜里12点多,香港的地铁站仍然人来人往。地铁上的我们都很疲倦,可身边的每个人都很忙碌的样子,看不出倦容。

  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快节奏的生活确实不可分割,许多香港人凌晨才休息,睡下不到几个小时又早起上班。相比之下,我们早晨8点去上自习时,经常觉得辛苦。因此,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以适应更快的生活节奏,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李颖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