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日报:中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顾晓勤:百所以上高校使用他编写的教材
文:南方日报 图:南方日报 来源:中山学院 时间:2014-09-11 2355

                               

  无国家级实验室、无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无研究生院、无博士培养点、无国际名校联合办学,曾被称为中山高等教育的“五无”怪圈。但近年来,中山高校师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推动中山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顾晓勤便是这支队伍中杰出的一员。这位毕业于名校的博士,15年来一直沉淀在中山高教事业里,不仅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工程学专业人才,还将多年的从教经验转化成一本本教材,已被百所以上高校使用,覆盖十几万的学生群体,包括大量的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学校,以及一些985高校。日前,顾晓勤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他正在致力于搭建一个工业机器人及自动装置研究平台,推动高校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结合,最终实现产学研的多赢效果。
  

【人物简介】

  顾晓勤 教授,博士,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毕业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省精品课程《工程力学》负责人,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优秀教师。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力学、控制方面研究工作。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主持省、厅、市局、校以及横向科研项目18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广东省、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

二级学院里的“硕导”

  1999年,顾晓勤一家到中山从教。当时中山学院是地方性专科学校,2002年改为独立学院,顾老师并未被平台所束缚,反而是以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在中山高教事业里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顾晓勤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这些年来由他主编的八本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教材。“目前,大约有100多所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学校在用这几本教材,也有一些985高校在使用,读过这些书的学生多达十几万。”其中,《工程力学》已被重印30多次达十几万册,并获誉无数:2006年主编的《工程力学》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主编的《工程力学》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007年畅销教材奖;2001年主编的《工程力学》获机械工业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

  “编写教材的人,一定要常年从事过教学工作。”顾晓勤强调。在日常教学中,因材施教是顾晓勤一以贯之的原则,正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顾晓勤成为一名改革大学教材的践行者。“我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学术能力早已得到认可,之所以花大量时间精力来编写教材,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给社会。”顾晓勤说,八小时之外,花费了很多精力在教材编写和修订上,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娱乐”方式。

  顾晓勤199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调到中山后中断;2003年获电子科大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但在中山的导师均没有招生。近年来,中山市政府提出要改变不能培育研究生的历史,顾晓勤再一次站在中山高教事业的最前沿,与电子科大合作,指导多名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专业研究生。2014年,他和中山学院的其他四名老师,获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批准,独立招收研究生。为中山和全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

搭建平台助推中山“机器换人”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力学方面的学者,顾晓勤的教学和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撑。平时,顾晓勤和研究生、大学团队也在参与中山金马、蒂森等多家大企业的项目研发。在顾晓勤看来,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知识创造主体之一,应该要在所在地区的创新实力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作为中山市培养研究生的第一高校,理所当然要为企业科技创新多做贡献。

  在顾晓勤看来,高校科研更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才培养的平衡。“通过师生参加科研项目,让更多学生在理论、实操甚至是研究上实现更大提升,这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才是最核心的创造力。”顾晓勤说,现在许多长三角城市,正是通过连续支持高校科研的方式,孵化和培养人才。中山高校整体实力不强,科研比较欠缺。所以更加需要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扶持。一笔科研资金投进高校之后,就会马上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这对于高校科研而言并不现实。

  目前,正致力于打造珠三角西岸人才福地的中山,在政策上也逐步向高校倾斜。据透露,从今年开始,中山对高校科研和企业科研已经开始区别考核。在这一有利的背景下,顾晓勤与同事们正努力搭建一个“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希望通过推动高校科研和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统筹:项俊波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华炎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