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教学成果奖】“科技范儿”文科教育大平台
——访《立足三大效用,创立“N334”模式、推进文科课程网格建设》项目团队
文:新闻中心杨丽可 学生记者团王宏伟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9-22 5187

  编者按:近日我校获得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校新闻中心将陆续对4支获奖团队予以报道,展示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成果。

  浩如烟海的网络里,网格犹如一台超级计算机,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消除“信息孤岛”……在我校的政管学院,“网格”理念与技术融入文科课程建设。它与数十门文科课程无缝链接,形成庞大而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

1411351497494721.jpg

  研一学生罗敏从本科以来一直受益于“网格建设”,她说:“在这个体系里,我们获得本校师生、国内外高校、社会提供的学习、实践资源,科学地选择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法学、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形成学科大视野。”

大视野,大手笔,“网聚”30余门课

  “高校文科,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文科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网格建设”的发起者、政管学院院长祝小宁教授说,“教学资源‘一课一师’,自给自足的‘小农式’耕作,课程交叉重复,课程配置碎片化。”

  “就是要通过网格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使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化,而且让老师和学生以大数据观、大文化观来看待我们的学科知识,思维更开阔,更活跃。”祝小宁说。

  近年来,电子科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采取了“一门牵引,多门联动,系统推进”的策略,以管理类课程为主打,带动多学科“动起来”。

  祝小宁在“管理心理学”“公共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引入许多其他课程的案例,不仅扩充了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杨曦副教授、李冰副教授和周美多副教授将“教育行政管理”、“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等几门课程内容加以整合,梳理出重叠和交叉的内容,穿插相应的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院以30多门教改示范课程为主体,大力推进“五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本校教师、本校学生、国内高校、国外同行、社会资源汇聚,资源共享更加立体化、全方位、高效率。

科学设置,精细管理,推进“N334”网格建设

  “中国文科课程网格建设的先锋!”

  在《中国教育报》的报道《电子科技大学:信息集成重新构建文科课程体系》中这样评价道。

  那么,“网格建设”具体是如何设置?如何管理的呢?落到实处,是学院大力推行的“N334”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以网聚的理念对分散的N多课程实施集成化建设; 研制了维格的课程建设办法,对重复化的课程内容进行了“3圈层”的精细化设计;创新了优配的课程建设方式,对碎片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了“3模块”的系统化建设;开发了协同的课程建设模式,对建设活动进行“4阶段”的一体化建设。

  学院副院长汤志伟教授介绍说,“3圈层”是指目标、素养和知识群,3大模块是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学和社会共享教学,“4阶段”是“规划、实施、评估和调整”等阶段。整个网格建设体现了科学性、精细化和系统性。

  文科实践创新教学平台是网格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真刀真枪”的文科实验吸引了同学们积极去体验。模仿法庭中的法官、律师……来一场法庭辩论;就公共管理的具体问题在案例库里开展“头脑风暴”;在国际化交流平台中,Thomas Walkington教授与汤志伟教授为中外学生同时上课,师生们通过视频相互辩论……

  管理学研二学生吴鑫松说:“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实验让自己学得更有兴趣,更精彩。”他与同学们曾经在电子政务实验室、可视化再现实验室、公共政策评估实验室、社会仿真实验室、情景训练室等展开情景模拟。“足不出户,体会政府各部门的现实运行,着实有趣,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

依托成电优势,为文科注入科技含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这次文科课程网格建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祝小宁不谈成绩只说感悟。

  他深深地感到,在理工科为主的学校,不宜做纯而又纯的文科,而是要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把学校的优势与社会科学贴近的一点先做起来,再带动其他文科。”

  这种优势在哪一点上实现突破呢?祝小宁认为,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学生以及各种资源主要在课堂上展示。网格建设也正是紧紧围绕课程展开。

  在文科课程建设这一 “舞台”上,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把先进的技术升华为“网格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具有信息时代下鲜明的科学理性导向,符合文科课程建设规律和需求,有针对性的解决课程中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的“改革”中,文科课程由传统形态提升为“新常态”——新人文教学越来越多融合新技术蕴含的人类文明因子。

  网格建设不仅有效满足了文科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课堂上,理工科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光电学院大二学生胡斯阳说:“在此之前,我以为历史课是乏味的。但是,祝老师用科学实验、经典案例、专业术语告诉了我,这门课也是科学,是和理科课程相融相通的人文科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文’二字。”

服务社会,服务同行,体现985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如何将课程资源用于社会服务,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型?”

  “网格建设”的推动者们提出了“三大效用”,在“服务本校”之外,还要“服务高校、服务社会”。

  “网格建设”以 5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 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为重点,构建了资源共享课程体系,有效实现服务同行高校的教育效用;以 4 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为牵引,构建了公众教育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文科课程的需求,有效实现了服务社会的教育效用。一批国家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获社会广泛关注。祝小宁主讲的国家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管理心理学》,网上关注度全国高达6.5万人次。

  项目组先后为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 10 余所高校交流了文科课程网格平台的建设和实施方案,受到一致好评。

  成果获中国公共管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专家高度评价;相关成果多次被《教育部简报》刊载,相关研究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学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高水平期刊;祝小宁所授课程入选央视“东方名家”示范课。祝小宁在美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国际公共管理教育论坛”多次就成果交流发言,被赞誉为最有影响的教育实践模式之一。

  “大学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在课程建设中,积极践行着成电人的责任和使命。”祝小宁说。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