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新闻网讯(记者/戴璐岭)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满头银发,胜似春光,相守一生无相忘。今年10月2日是中国的“九九”重阳节,在节日即将来临之际,电子科大举行2014钻石婚金婚庆典暨寿星祝寿会,这些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来到了成电的 “钻石婚”、“金婚”夫妇以及“老寿星”们向电子科大的学子分享了他们与成电的故事。
据了解,今年,电子科大离退休教职工有4对“钻石婚”夫妇、29对“金婚”夫妇,90岁、80岁、70岁的“寿星”分别有9位、53位和65位。半个世纪之前,他们就来到了成电,在这里扎根、奉献。
“钻石婚”夫妇:携手60年,最想说声“珍重”
1990年,彭才栋和李毓芳一起退休了。此前几十年,因为工作都很忙,俩人一天只能见两面。直到退休后,才真正过上了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生活。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建校后,她和他就前脚跟着后脚来了成都。她1955年到了成电的团委工作,他则先到成都市郊的天回中学教书,后来辗转到“红旗拖拉机学校”。
文革后,李毓芳从校团委调任宣传部,但学生工作并没有卸下担子,加上宣传工作后,就更忙碌了。但彭才栋对此帮不上什么忙,因为他1977年调任成电子弟学校(现“电子科大附小”的前身)校长后,工作也很多。
无数个白天,他们都忙着各自的事情,甚至很少有机会一起吃饭。李毓芳说“我吃了半辈子食堂!”其实,他也是,即便是俩人都在一个单位,也只有偶尔回家共进晚餐,谁先到家谁就去买菜做饭。
孩子们常常在家里自己做饭,“所以从小就独立性很好,长大了有出息!”儿子后来成为成电1979级的学生。
不过,同在一个单位,距离毕竟更近了一些,接送孩子上学就更加方便。李毓芳忙外不忙里,彭才栋就当上了“贤内助”,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家小一肩挑。
从1957年至1959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日子。当时彭才栋患上了肺结核,到省医院医治月余没有效果,终致吐血不止。她心疼他,但无能为力。后来他也“看开了”,干脆出院,再不理睬这事儿,专心地在成电周围开荒种菜,不仅喂饱了一家人,还使身体渐渐好了。
结婚60年,磕磕碰碰难免有,但这些只是他们生活中的小插曲,相互帮助才是他们家的“主旋律”。60年里,他从没有对她说过“我爱你”,但她心里最有数。
问起她最想对他说的话,她认真地说:“我很珍重他——他能体谅我、包容我一辈子,我很感谢他!”他则谦虚地说:“几十年过来了,她对家的贡献比我大,做得比我多!”
他们把一生辛劳都奉献给了成电,也把一生的美好回忆留在了成电。
“金婚”夫妇:脉脉50载,都说“找对了人”
周鸿仁1996年退休,但他并不闲着。虽然近两年耳朵有点背了,但带上助听器之后,依然可以在学校“老干部时政学习小组”里纵论国内外时事。
孩子们都很争气,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因此,他很安心。每天除了看报,就是听广播。内政外交大事,都能让他慷慨激昂。这时候,她的老伴儿苏超华常常在一边静静地陪伴,听他“唠唠叨叨”地做评论。
1956年成电建校时,周鸿仁就随南京工学院(今天的东南大学)的师生一起来到成电,后在无线电零件系(今天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工作。他们先坐火车,后坐汽车,没有汽车的地方就骑马、步行,最终来到成都,就此扎下根来。
那时候,苏超华正在建设路小学当老师。当年的相识造就一生姻缘。1964年,两人在成电沙河校区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从此相互携手,一起走过了50个春秋。
在苏超华的印象中,周鸿仁是个急性子,“啥子都要管”,但他很精干,喜欢较劲儿,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常在实验室加班,做不完工作“不下火线”。他科研和教学都做得好,被系里评了先进,也没空告诉她。后来,她才在学校的公告里知道了这些消息。
苏超华在小学当老师,一点也不比周鸿仁闲。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都是由周鸿仁来管。他每天起得早、睡得迟,除了接送孩子上学,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在孩子读书时,他俩都不看电视,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在家里做自己的事情。
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周鸿仁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所有大项开支都从他的钱包里出。苏超华自己把工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家庭经济收入,他俩虽然自管腰包,但一直互相信任、共同商量。她还会主动接济他的亲友,免得他工作分心。
有时候,他俩也会在具体问题上产生分歧,她生气时会好几天不理他,但她知道他“心直口快但心眼很好”。因此,她自己生气时常会自问:“同事之间都需要忍让,何况是我俩呢?”于是气就消了。
回顾这么多年的生活,苏超华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把身体养好,少操点心,时代这么好,一定要多活几年”。周鸿仁乐呵呵地说:“老伴这些年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一辈子我都很感激她,我找对了人,找了个好人。”
“九旬寿星”:教书一辈子,授人以渔很欣慰
博学多德,仁者多寿。90岁高寿的顾德仁依然身体健朗,但和以前相比,下楼锻炼的次数少了一些。儿女苦劝他下楼去“接地气”,老人却更愿意在楼上“观天象”,并以一贯的睿智反驳说:“天高几万里,26楼跟1楼相比,能少接多少‘地气’呢?”
顾德仁是在1956全国院校调整时,从华南工学院(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来成都的。他是成电第一批被国务院授予博士生导师的4人中的一位。同时,还参与学校筹建事宜,是“筹委会”的重要成员之一。
初建时期,成电周边还是一片稻田,大家吃住都在工棚。顾德仁来成电时,沙河校区主楼依然在建。后来担任成电院长的王甲纲曾带着顾德仁在学校里视察,从5楼施工的木架板上大踏步走过去,顾德仁心一横也跟着走了过去。当时的那种后怕,现在说起来也依然历历在目。
他的一生和讲台、和学生、和成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后,顾德仁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1980年担任成电的副院长,后又任院长,直至1986年离任。
他从事高等教育事业45载,先后讲授过电工基础、电路理论、半导体电路、电磁场、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有源网络及反馈放大器、脉冲与数字电路、电视技术、电视设备等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数十名。
在他女儿的印象中,“父亲对学生很好,但对自己的孩子一直很严厉,是‘外松内紧’、‘宽人严己’型的。平日里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我们兄妹一直比较怕父亲。”
其实,“外松”只是一种生活方面的印象,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顾德仁一点都不含糊,要求不仅特别严而且特别高,特别是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他强调“要用世界水平来严格要求”。
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指导研究生,1993年被四川省教育委员会授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他说,“这一生没什么追求,也没多少成就,把子女教育好了,把学生培养成才了,就是最大的收获”。
顾德仁不抽烟、不喝酒,至今如此;每天8:00准时起床,晚上按时休息,生活十分规律。妻子生前曾每天给他做洋葱吃,说是对心脑血管很有好处,直吃得一见就反胃;2002年,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80岁高龄的他立志学做家务,下厨为妻子炒菜。当四川新闻网记者问起他长寿的秘诀,他笑笑说道,“只喝茶,不喝酒,不求名利,与世无争”。
报道链接: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40929/000496101_4.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