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网:教育给了我奉献的机会
——记首届四川省教学名师、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首席教授潘锦
文:中国网 图:中国网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1-05 2345

  中国网讯(通讯员/杨丽可 范雪炜 文禹丹 记者/诸泽海)人物名片:潘锦,博士,1962年11月生于成都,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学校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首席教授。从事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媒质中的场与波、瞬态电磁理论与系统技术、微波遥感等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13项。

  “我的学生与我的女儿同龄,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始终抱着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他们相处。”23年的传道授业解惑,他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30年的科学研究,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他就是首届四川省教学名师、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首席教授潘锦。
  独辟蹊径:为电磁场课脱下数学的外衣
  “电磁场与波”被公认为工科大学中既难教也难学的课,但在潘锦的课堂并没有愁眉苦脸的学生和艰深晦涩的课堂内容。相反,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如微风轻拂水面,轻松愉快而又回味深长。潘锦经常让学生们用文字而不是数学公式来解析其中的物理道理。
  为什么要在“电磁场与波”这门课上去数学化呢?数学难道不是工科生的重要工具吗?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潘锦的经历和探索有关。

  1983年,21岁的潘锦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就扎根成电。2003年,积累了20年教学经验的潘锦被任命为“电磁场与波”课程首席教师。他的锐意进取和探索改革有了更大的发挥平台。“在电磁学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最大的障碍在于数学。”这容易让老师落入着重讲解电磁学中数学演绎的路子上,使电磁学课近乎于数学课。潘锦思索着如何化解这个“教”与“学”中的难题,后来发现正面破解并不是唯一出路。正如行军中遇到敌方堡垒,花很大代价都难以攻占,事实上可以换一条路走,避开堡垒。

  “在教学中数学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工具,但我以为还可以更容易一点。”说到心爱的课程,潘锦如同诗人一般充满感情地描述,“在我看来,在电磁场与波课上,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阐述物理过程的语言。”为了丢下数学这根拐杖,潘锦教授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以数学语言描述物理过程,并形成独特的方式方法。他要求同学们抛开死板生涩的数学演绎和推导,避免刻意背诵公式,简明扼要地说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重点在于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物理过程的把握。  

  除了“去数学化”,潘锦在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广泛而踏实。一个班150多人,怎么能做好互动呢?60多个学时的课时太少,如何能讲解清楚呢?他认为,课堂时间的安排非常重要,如何安排45分钟,把讲解和互动的环节合理地设置进去,是事关教学设计的学问。互动有深有浅,重要的是要花费精力去规划课堂内容与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潘锦在十年功的基础上,还要反复修改凝练,增加新的前沿的内容。由于深浅强弱有度,他在上课时也游刃有余,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拉动相关知识的学习,落脚于知识群的融汇与贯通。在电磁场与波这门课上,他安排五分之二左右的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在潘锦的指导和推动下,“电磁场与波”这门课在现代化教育手段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按照课程的章节,计算机辅助软件实验分8个基本方向向下延伸,有60个左右的知识点被纳入其中,基本覆盖了大学电磁场所有的基本概念。比如初学者对电力线不是很了解,而教材中只有一个或两个电荷的电力线分布。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抽象概念的形象化理解,潘锦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相关工具开发程序。完成的软件中可以放入任意多的电荷,并立即显示他们的电力线相互影响和分布情况。

  同学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在“评师网”上,一位叫“Physics”的网友推崇潘锦为“最好的老师之一”,他说:“潘老师的课既幽默又富有智慧,经常轻松有趣地解释一些关键概念。他的课是很值得听的!”

  潘锦善于把握社会应用需求,把理论与技术研究融入到工程应用中。在从事的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媒质中的场与波、瞬态电磁理论与系统技术、微波遥感等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项,还获得首届四川省教学名师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霍英东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科研硕果与教学创新为他的课堂注入了底气和活力。

  为了进一步推广自己的研究性教学理念,潘锦将在学校开办培训班,给相关大学的老师讲授自己在“电磁场与波”的教学心得与经验。“我的目的只有两个,有益于学生学习,有益于老师教学。”
  育人秘诀:光勤奋不高效很难成功
  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不好电磁学?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成效却差强人意。潘锦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成为善于思考者,没有跳出框框看问题,这样就站不高,看不远,不易发现最有价值的东西。
  潘锦经常给学生们说起他的理念:“成功需要勤奋,但勤奋不等于成功,高效率也是成功的要素。”如何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呢?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思考,勤学、善思而践行,方为成功之道。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他摸索出悖论设置的方式。在一次学习矢量的过程中,潘锦有针对性地设置悖论,在黑板上写等式,每一个步骤看上去都是正确的,但是很快同学们就发现“2等于3啦?”大家非常好奇,展开激烈讨论。在学生的要求下,潘锦把关于矢量的知识点全面地进行了讲解。这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索形成的“悖论引导”,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懂得思考和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也是实现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抓手。潘锦认为,课程教学团队不是传统教研室的替身,也不是简单的教学群体,它是在共同目标下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合作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电工学院大四的钱同学回忆潘锦的课时说:“我觉得潘老师很平易近人,课堂讲解清楚,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很好。在他的课上,我懂得了学物理不能死学,更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公式上,应该注重公式背后的物理含义和过程。做科学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在潘老师的课上最大收获。”
  成电师者:教育给了我奉献的机会
  大三的王兴(化名)同学成绩不理想,潘锦从辅导员那里了解到,该同学缺乏自信,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帮助他重拾信心,投入学习中呢?潘锦主动找王兴同学谈心,了解到他喜欢下围棋,立即允诺:“你成绩提高了,我们就来切磋切磋棋艺。”在潘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王兴同学的成绩进步很快。
  潘锦不止一次这样深入地帮助学生,20多年来,受到他帮助的同学无不感念在怀。他也乐意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尤其是失败的经历。“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把我的失败说给我的学生们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期望的是他们学到东西!少走一些弯路!”因材施教,换位思考,以朋友的立场和学生相处,这正是潘锦成功育人的秘诀,也是他赢得学生尊敬与爱戴的秘诀。
  “你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潘锦始终觉得掌握天线、电磁场、电流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大学讲堂,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跻身于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持续积累知识和才能,如何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形成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他所做的这一切来源于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潘锦说:“教育给了我奉献的机会,这让我更自觉更有动力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假如给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还会选择在讲台上,继续我的教书育人事业。”
  对成电的感情让潘锦加深了奉献的意识。他认为,老一辈成电人,从白纸上的蓝图,构建电子科大,他们身上体现的就是“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现在学校的研究条件日趋完善与先进,老师和同学们更应该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身边那么多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那么多高端的好设备,为什么不去与老师交流?为什么不走进实验室亲手操作?错过了机会,就很难再拥有。”潘锦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用心造就自我,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关切,谱写“成电梦、中国梦”的新篇章。

http://sc.china.com.cn/2014/kejiao_renwu_1103/81623.html

编辑:旷野  / 审核:旷野  / 发布: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