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教学成果奖】“国赛”育人的范本
——访“构建以机器人研创活动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团队
文:杨丽可 图:杨丽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1-10 6278

   “NAO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八足机器人、‘机器人妈妈’……”机电学院的大四学生王朝文虽然已不备战今年的赛事,但她每天都来训练基地,那些机器人伙伴似乎在向她友好招手。“这里是我成长的家园。”这位即将在电子科大继续读研的女生动情地说。

  一届届的同学们像王朝文一样在这里迅速成长。2014年,我校“构建以机器人研创活动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团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机器人教学活动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吸引人,培养人,并在国内国际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学科优势:协同创新人才成长的大熔炉

  全球“机器人革命”是机器人教学活动的背景和基础。国际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其中,医疗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发展迅速,学术界和产业界对相关领域的人才极度渴求。

  项目负责人黄洪钟教授介绍说,电子科技大学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团队、学术科研支持。

  “机器人研创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机器人队总教练骆德渊教授说。这项活动要求大团队高效作战,每年数十名同学紧密合作、原创性研发、高强度工作,持续近一年。“这样的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抗压力、实践创新能力。他们从机器人队走出,能迅速适应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并做出出色的业绩。”

  机器人研创活动的指针就是结合学科优势,以国际大赛为牵引,培养高素质人才。从2001年组队,2002参加国内选拔赛,电子科大与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结下不解之缘。该项赛事由亚太广播联盟创办,每年一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之一。

  育人“圣经”:以冠军的标准不断磨砺成长

  黄洪钟教授强调了“国赛”育人的理念,他说,不同于其他教学成果以一门或多门课程为主体,机器人教学是以高水平赛事为“龙头”,备赛育人为重点,多层次,大融合,广影响。

  以赛育人自有特色。根据每年的比赛主题,学校机器人队以“快准稳、战胜对手”为标准拉开备赛序幕。简而言之,他们以“冠军的要求”开始了九个月的备赛之旅。队员们每天天不亮就赶到训练基地,三顿饭匆匆吃完,其间不休息。他们经常晚上凌晨1点或2点睡觉,甚至奋战通宵。到备赛后期,他们几乎都吃住在训练基地。“经过这样的磨砺,未来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扛呢?”机器人队队长荣豪说。

  “冠军的要求”绝非简单的苦行。机器人科创活动重在让学生以兴趣和梦想为驱动,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方案独特”就是一个很有趣又很有挑战的创新点。“第一个想到的方案无论多么好都不要,因为所有人都能想到!” 他们绞尽脑汁思考着“冠军方案”,而手中的机器人也经过了“十次进化”,“从虫子变成蛇,再变成人,最后成为超人。不仅性能指标一流,而且绝对出其不意。”

  在机器人队的背后是一个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研创活动课程化、研创内容教材化、指导队伍团队化、创新团队梯队化、教育协同组织化等制度措施,呈现出“学生自主、创新为王、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创新致胜、协同共赢、追求卓越的大学生协同创新文化。  

  平台支撑:大融合、强支持、多层次、广影响

  科创活动依托优质教学资源与高水平学科平台,构建了大学生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以国家级学科平台为支撑,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八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为研创活动提供基础技能、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等训练。

  在平台中,“高校机器人协同教育联盟”是一大亮点。黄洪钟介绍说,“国家目前在科学研究领域大力推进‘2011协同创新计划’,面向大学生教育的‘机器人协同创新联盟’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该联盟由我校与哈工大、华中科大、上海交大共同发起,是面向大学生的有组织、有活动、有平台、有竞争、有合作的创新人才协同教育平台。联盟下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老师联盟和学生联盟,开展学术讲座、技术交流、组织管理经验交流、科研合作、创业互助等协同教育活动。

  在多所名校加盟、高水平团队强力支持的大平台上,从中学生到大学生,数万学子被机器人所吸引,把青春的激情投入到神秘有趣的机器人研发中。每年有4万名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机器人研创活动,15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亚太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该项赛事已成功推广到国内100余所工科院校,并辐射影响几十个国家。

  成果丰硕:中国大学生实践创新的闪亮名片

  12年来,学校机器人队六次闯入三甲,三夺全国冠军,并于2010、2012年两度代表中国在亚太机器人大赛中问鼎,成为一支在国内乃至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王者之师。他们被称为“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出乎意料的神一般的团队。”

  学生在研创过程中提高了科研能力,在机械手、嵌入式控制硬件平台与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系统、激光雷达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显著。“可以说,这种科研锻炼是全方位的。”王朝文说。

  每一位经过机器人队的同学都在毕业时赢得丰收。他们中有人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等全国性荣誉,也有人创办“深圳易步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署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方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力军。60%的本科生被保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流大学读研。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新闻联播》等栏目对成果平台及学生的优秀事迹、研创团队经验等进行专题报道。日本、韩国、印度、越南、俄罗斯、埃及等数十个国家的国家级媒体也对成果推广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报道。机器人研创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实践创新的闪亮名片,蜚声国际。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兼具创新意识与创业胆量的,融合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力、领导力于一身的,踏实苦干又视野开阔的人才。”骆德渊说。

 

编辑:张娜  / 审核:张娜  / 发布: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