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才培养】加强人文社科课程建设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原外国语学院院长、校本科教学督导专家张文鹏教授谈本科教学工作
文:罗莎 图:罗莎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1-21 5915

  【编者按】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面对发展变化的国情、校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依然需要从根本上作出回答。11月20日下午,李言荣校长在清水河校区做《关于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报告,对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做了系统的理论回答,引起与会教职员工的热烈反响。报告结束后,学校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部分与会教师,他们分别就聆听学习李言荣校长报告,结合本职工作贯彻落实报告精神,共同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谈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高度认同“从大众化回归到精英化”的转变之路

  今天校长的讲话令人精神振奋,让我感到由衷地欣慰和佩服。这将是我们学校接下来这十年本科人才培养、本科教学建设的阶段性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校长通过大量国内外调研,根据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各个兄弟学校发展的势头以及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不断研究总结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这样一份研究型报告,令人感到十分鼓舞。

  校长的报告中运用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不应以规模取胜,而应以质量取胜,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要从大众化回归到精英化。对此,我高度认同。而且,根据现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从事低端技术的就业人数在1416551628553077.jpg下降,社会发展更多的是需要行业领军人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国家未来的整个建设进程中更加需要的是领军人才。

  校长的报告有高度,并且非常贴合学校的实际发展。在基于对我校历史和发展特点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身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形成了这样一份务实的报告,令人非常激动。

强调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我们的本科生是好苗子,我们的本科教育应该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结构合理的、比较宽厚的知识基础,掌握其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养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和谐、健康、阳光的性格,并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作为一名文科老师,校长的报告中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自我来电子科大工作后,在我们这样一所特色性研究型的工科大学,过去我一直关注和呼吁这个问题,也曾形成过相关建议。学校发展不一定专设那么多的文史哲本科专业和相关的学位点,我们关注通过资源的整合来营造起一个人文素质养成和提升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如通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开设系列讲座,同时整合国内外的优秀人文专题讲座视频、专题文献和记录片等形成资源库并放上网站,以及组织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兴趣俱乐部、小班讨论等措施,都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人文素养。

加强人文社科课程建设

  校长提到,当前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取最重要的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除了中文,同时不能忽略英语,这也是我们国际化的基础。我认为,人文社科方面的老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我们本科人才培养中,除了辩论,还应开设演讲、写作竞赛及课程。目前,我们开设的人文课程有《世界近代史》《哲学通论》《中外文学通论》《西方经典文学著作选读》《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等,这是处于刚开始的建设阶段需求,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目前的课程选题很好,但我们的师资相对不充足,水平也不够。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人文社科课程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丰富内涵,提升质量,注重教学实际效果,让这些课程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认同度和影响力,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

  我建议学校加强对人文科学类文、史、哲学科的重视,不是说将来一定要发展文史哲的学科,而是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提上日程。沟通交流能力是领导力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体现在说什么、怎么说上,这些就必须要求学生有视野、有思想,有历史性地看待问题的眼光、有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还必须有一定批判性的思辨能力。有了这些知识与能力,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能有说服力与感召力,达成有效交流与沟通。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书,多读一些文科的书,才能提高人文素养。

  现在有一个现象,中学阶段文理分科早,偏科现象重,导致我们招收的部分学生考分虽高,但人文基础未必好。再有,现在超级高中很多,半军事化管理出来的学生,中学阶段并没有时间为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大一对我们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个阶段正好经历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的过渡,因此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指导。贯彻落实李校长报告精神,需要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真正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第一责任。

  关于教授上课,除了从制度上做硬性规定,从舆论上、道义上都应该有所要求。建议学校推行“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导师主要由教授、副教授担任,从大一开始全程负责,一直到学生大四结束,将对学生的全程关爱真正落到实处,体现师德。

  此外,个人建议学校考虑在今后的发展中从物理空间安排上改善校园建筑的使用方式,让教师的办公室临近学生的课室,缩短师生工作、学习场地之间的距离,制造随处可以讨论和交流的环境,从而为“转身遇见大师”真正创造条件。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