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听了校长的报告后,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地认识,也借此机会进一步梳理了航空航天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自空天技术研究院特别是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以来,我们的体会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或者高等学校的声誉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
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其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认为,电子科技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为学生构建一个与这一定位相称的、超越于校园空间的成长平台,整合一切可整合的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生态链系统,让其对学生成长的支持,不仅仅局限在大学阶段,而且伴随一生。
平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方向,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去搭建好这个平台,要前瞻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创新或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平台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是培养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斯坦福大学为什么成为世界名校?就是因为其创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催生了可以引领全球信息技术浪潮的硅谷新技术产业平台,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从而托起了学校的行业领先地位。因此,电子科技大学要应对未来产业发展浪潮方向,前瞻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平台。
另一方面,高水平教师很关键。电子科技大学是一个工科型学校,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反映老师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更要反映老师在本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因为只有从事过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课程相关知识的过去、现在,才能敏锐地洞察该知识体系的未来发展,才能告诉学生知识之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科研方法和过程发展规律,指引学生前瞻性、系统性地看待知识本身。如果只能教会学生知道知识而非“认识”知识,培养的学生只是知识的奴隶而难成大器,这种教育是不合格的,因为我们要培养有独立思维能力、独立人格魅力的英才。同时,从教育专业角度看,是不是有足够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否把知识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讲清楚,还需要老师主动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又好又快地理解,而这方面的系统教学研究开展还太少。
具体到航空航天学院,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紧跟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我们瞄准航空航天技术从平台到载荷应用的发展趋势,空间信息、空间控制和空间安全技术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围绕这些方向设立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根据技术发展前沿动态来规划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材、实验实践课程建设;同时也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对青年授课老师进行科学的遴选与系统的培训。
方向比什么都重要,专业方向设置体现顶层定位和总体设计。要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就需要前瞻性地洞察航空航天技术领域未来发展新方向,设置代表科学技术前沿、有重大行业需求的专业方向,培养具有顶层思维和总体设计能力的多学科融合型总师级人才。每年修订培养大纲,虽然大纲基本架构不变,但专业课程部分调整一定要紧跟科学技术前沿最活跃的变化。
创新开放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关键。首先,瞄准学科前沿培养学术拔尖人才需要坚持国际化道路,学院鼓励老师出国访问同时规定每位老师都必须带回一门反映学科前沿的优秀教材或专著,并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其次,紧跟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总师人才需要与行业领先的科研院所长期合作,航空航天学院和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有代表性的顶尖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聘请30多位行业内顶尖的中青年专家作为我们的协议教授,通过共同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共同指导培养本科生及研究生,从而将合作单位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共享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平台,让国内顶尖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我所用,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也非常重要。
航空航天学院的第一批本科生现在已经大三了。我们准备从大三下学期起,让学生接触到国家级科研项目,进入项目组,让他们去感受好的研究氛围。我们将为每一位本科生聘请一位行业协议教授作其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合作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让同学们和行业精英结成对子,培养对接社会的能力,感知行业新技术的脉动,开阔看世界的视野。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到自我、定位自我与挑战自我的过程,也是培养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性格特质的过程,在更大舞台上接受创新文化的熏陶非常重要。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效工程,横向体系,纵向历史,要求学院从纵横两个角度思考,创新模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有系统的想法、办法与章法,需要学校和学院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协同参与,全局一盘棋,所有教职员工均不可或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今后,航空航天学院会继续汇聚国内外优秀科技教育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让学生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