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才培养】把握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培养制造业精英人才
——机电学院副院长杨平教授谈本科人才培养
文:林坤 图:林坤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1-29 5959

  听了李校长“关于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的专题报告,我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对机电学院来说,学院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制造业培养人才,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要陆续开展相关专题调研和研讨,准确把握国内外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培养更多的制造业精英人才。

1417145052537508.jpg

  20134月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正式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它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强调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提出从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方向着力提升德国工业的竞争力,意味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其中,智能工厂包括智能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智能生产包括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和3D技术等。从中国来看,近年来由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愈来愈多地贯穿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催生“智能制造业”,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因此,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更多符合未来智能制造需求的制造业精英人才,这是学院必须思考的根本问题和常抓不懈的根本任务。为此,围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改革,切实做好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

  一是建立机电融合的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科学构建面向工程产业和专业学术的人才培养体系。机电融合既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又能依托我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十分有助于建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多年来,机电学院一贯重视专业知识体系的机电交叉融合,学院三个专业分属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工业工程三个学科,机械专业开设了《机电驱动技术》、《电器控制及PLC》等课程,电气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开设了《机械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学院所有本科专业还开设了《工程经济》课程。学院下一步还将规划建设具有机电特色的国家级“两课”——机器人技术、电气控制及PLC等,并将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同时,着力构建高水平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通过机电融合衍生出工程科技创新,具体体现在进一步建设好机器人协同创新、机械创新设计这两个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在未来,还将做好包含CAD/CAE/CAM、可靠性、电气控制等制造装备技术的大数据育人平台的建设。

  二是抓好杰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未来几年学院要加大以长江学者和教学名师为代表的杰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并从今年开始实施学院45岁以下具有海外一年以上经历的副教授在国内985高校进修的制度,助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成长。同时进一步落实学院一贯倡导的“与学生近一点”的理念,包括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与学生见面的机制。此外,学院要让更多的专家、协议教授和教授,以及国外知名教授走进新生研讨课课堂,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感受学术大师思想的熏陶。

  三是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院已成立学生出国留学工作委员会,为出国留学预备班的学生配备了班导师和科研导师,落实了留学项目和学生出国事务负责人,扎实推进本科生出国留学工作。在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本分校、罗格斯大学建立的留学项目基础上,学院将进一步拓展与欧美大学在联合培养项目上的合作,共同促进本科生长期留学、短期交流的互换工作。

  四是适度压缩本科生规模,推进小班教学。目前学院的生师比仍较高,接下来要合理压缩本科生招生规模。根据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学院在多元化教育理念上尤其注重交叉复合类人才的培养,拟在机械专业的CAD/CAE等课程中开始探索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课的模式,并计划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可靠性设计》课程上尝试进行小班授课、小班研讨。

  五是增强全员育人意识,为学生服好务。加强在教务管理、学生读研和出国留学事务、本科生走进学术团队和实验室等方面的服务意识,为本科生成长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学院本科生的深造率,以期提高学生满意度和推荐度。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在学院四年的学习,形成“学在机电,积淀一生”的烙印,让本科生深切感受到母校、母院在其本科教育阶段中付出的心血。

  展望未来,学院将以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为牵引,在专业建设中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把校长报告中的人才培养五个关键抓手抓实抓好,努力培养更多的制造业精英人才。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