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28日,由四川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和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高校媒介融合发展论坛暨电子科大报出版1000期学术交流会在清水河校区举行。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近40所高校的宣传部门负责人、校媒编辑记者以及媒体专家共聚清水河畔,研讨交流高校媒介融合发展之路、庆祝电子科大报即将迎来千期出版。四川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申小蓉对来校参加活动的专家同仁表示欢迎,对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各兄弟高校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会员单位对研究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借助论坛这一平台,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交流校园媒体建设经验,探讨媒体融合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共同推进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
她说,电子科大报是学校的党政机关报,在过去的1000期里,见证了学校铿锵前行、改革探索的每一个步伐,也记录了一代代成电人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汇聚成一部厚重的“电子科大史”。展望未来,电子科大报将继续肩负繁荣校园文化、传承成电精神的重要使命,在学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电子科大报即将出版千期之际,中国高校校报协会,江苏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各地兄弟高校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电子科大报的办报成绩和实践探索,并祝愿电子科大报越办越好。江苏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会长、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郑立琪出席开幕式,代表兄弟单位致辞,向电子科大报千期出版和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开幕式后,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清华大学未来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权,四川日报要闻中心主任蒋松,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副社长刘裕国等三位专家分别作专题报告。
陈国权在《当前舆论格局的重构与趋势》的报告中,通过列举大量新媒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案例,探讨了舆论话语变革、舆论形态变革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新形式下国家舆论战略,提出打造媒体融合的新型主流媒体的思路,以及新型主流媒体构架设想。
蒋松在《传统媒体转型与思考》报告中,以四川日报全媒体中心的实践探索为例,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阐述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建立全媒体融合报道模式的实践,并详细阐述了传统媒体在报网融合上的困难与反思。
刘裕国在《典型报道中的正能量》报告中,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的舆论格局,强调了坚持开展典型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历史上以及当今社会的大量典型报道案例及其效果,分析了典型报道在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树立中国自信、广泛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当天下午,与会人员在座谈中对校报的发展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交流。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报社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其校报在目标定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医学院等兄弟院校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自己的办报实践。
当天,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和图书馆。
新闻链接:
电子科大报创刊于1956年9月25日,伴随着电子科技大学的建立而问世。由于物资紧张等历史原因,曾经两次停刊累计达21年,1982年10月恢复出刊,1988年9月更名为“电子科大报”。1999年4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电子科大报获得国家统一的高校校报刊号。2002年,电子科大报改版为周报。2003年改版为对开大报,每周出版。2010年,电子科大报当选为四川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单位、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获得“四川省优秀高校校报”“全国高校优秀校报”等诸多荣誉称号。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