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启梦成电】汪忠来:“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正青春
——记校 “学术新人奖”获得者、机电学院汪忠来副教授
文:王艺蒙 张雅倩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5-06-24 12573

  在“2014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我校10位学者榜上有名,汪忠来老师位列其中,他也是我校唯一一位副教授入选者。

01.jpg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研究数据来自Elsevier旗下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Scopus数据库。入选该榜单,说明汪忠来副教授在“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领域中所做的学术贡献“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就在这一年,汪忠来还获得了我校的“学术新人奖”,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荣誉,年轻的他很谦逊:“入选该榜单让我倍感荣幸,但也倍感压力。科研和人生之路还很漫长,我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勇攀高峰”。

结缘机电是美丽的意外

  汪忠来与机械专业结缘,并不是一见倾心,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日久生情”。

  “我不想与那些笨重、油腻的机器打交道。”本科时的汪忠来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一些抗拒。当时,他就读于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希望通过考研远离机械专业。一个美丽的意外改变了汪忠来计划的人生轨迹,他报考了电子科大的通信学院,但是在复试阶段,阴差阳错,来到机电学院。这个意外,让汪忠来注定了与机械专业的缘分。

  读研期间,他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和倾听前沿专题讲座,开阔了视野,逐渐改变了对机械专业的看法。尤其是在读博期间,汪忠来深入研究航天器机构可靠性设计理论和应用,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前对机械专业的认识是狭隘和片面的。“机械在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工业生产以及提升国防实力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开始相信它能够成为我的亲密朋友。”

  从“不喜欢”到“亲密的朋友”,态度的转变让汪忠来驶上科研的快车道。2007年至2008年,汪忠来作为交换博士生,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至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在Xiaoping Du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确定性设计优化”。

  因为对“机械”深沉的热爱,汪忠来不断追逐自己的梦想。2012年,汪忠来应美国奥克兰大学Zissimos P. Mourelatos教授(ASME Fellow)邀请,前往奥克兰大学开展近一年的博士后合作研究。鉴于工作期间的优异表现,他被奥克兰大学授予“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ward”(学术重要贡献和国际交流奖)。目前,汪忠来正在英国格拉斯哥卡里多尼亚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他希望通过国际交流为未来的研究注入活力,拓展方向。

在路上,“学术新人”正青春

  带着对航天器机构可靠性设计优化的浓厚兴趣,汪忠来扎根成电,至今已有五个春秋。通过艰苦的努力,汪忠来收获满满。他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总装备部装备技术基础、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入选2014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2014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2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2008-2013年度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优秀科技论文奖,2013年入选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而入选“2014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汪忠来绝对是实至名归。他在不确定性设计优化、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混合不确定性下的可靠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本领域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如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Transactions of the ASME、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Applied Soft Computing等。他首次提出了考虑维修和保修的可靠性设计优化方法,为可靠性工程和结构设计优化建立了一座桥梁,既实现了全寿命周期可靠性设计优化,又避免了维修和保修决策制定对现场数据的依赖性,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媒体Vertical News专题报道,认为“发现了新的机械设计研究方向”。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集成可靠性和稳健性的不确定性优化统一框架,统一了不确定优化标准,研究成果荣获“2008-2013年度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优秀科技论文”奖。当被问及如何评价一名学者的论文成果时,汪忠来坦言:“我对于论文的发表量从不强求,更看重论文质量。”

  尽管在科研方面收获颇丰,但汪忠来始终以“新人”的姿态定位自己。在他看来,以“新人”的身份做科研,“Stay Hungry,Stay Foolish”,能够让自己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受传统研究方法的桎梏,勇于创新。

学生眼中的“高富帅”老师

  一边是项目和科研,一边是“有着自己当年影子”的年轻的学生们,繁忙的科研工作与责任重大的教学工作,孰重孰轻?在汪忠来看来,这二者并没有比较的必要,因为科研和教学都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为了服务社会,教书育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能力服务社会;在教学过程中他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学生们有时候也会给他很多的灵感和思路;同时,科学研究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生生的工程实例,使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容易、更深刻。

  在这位年轻老师心中,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是自己的神圣职责。除了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汪忠来更注重培养学生端正的科研态度和坚韧的科研毅力,“搞科学研究的,要能够忍受寂寞、持之以恒。没有这些,再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出很好的成果”。

  张小强曾是汪忠来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说:“汪老师每天晚上都是乘坐最后一班校车回沙河校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着我和同学们不断前行。”

  在学生们眼里,汪老师亦师亦友,“憨厚老实却又不乏幽默,总是让人倍感温暖。”“他是真正的‘高富帅’——高在人品,富在学识,帅在行为。”

常怀感恩之心,脚踏实地

  “我一直非常感谢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两位导师电子科技大学黄洪钟教授和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Xiaoping Du教授。”汪忠来满怀深情地说。“他们为我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他们对科研的严谨、踏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成为了我一直推崇并虔诚践行的科研态度。”

  怀着感恩之心,汪忠来努力前行。从日常的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到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编委、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内外著名期刊审稿人,他都脚踏实地地做好每项工作,并不断审视自我、认真定位,对自己提出高要求。

  目前,汪忠来所在课题组致力于解决航天器机构的高可靠、长寿命问题。课题组通过对航天五院、八院和一院相关研究所调研,检索文献和咨询专家,已经在内外部激励的量化、可靠性模型验证、时变可靠性分析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在软件集成和设计指标试验验证方面还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汪忠来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继续保持高度的热情开展后续研究,以期对航天器机构的高可靠、长寿命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机电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小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