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者:童玲教授,您好!今年,学校首次开办“暑期学校—国际学堂”,邀请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和学者,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开设多门国际学堂课程。请谈谈开办暑期学校的目的、意义?
童玲:一所一流的大学必然是国际化的大学,在哈佛、MIT等许多一流大学,我都深深感受到国际化的氛围,从老师到学生,具有不同肤色、语言、文化。一个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深刻地反映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如果电子科大只有中国教师授课,那么我们的国际化程度还是不够的。学校开设“暑期学校—国际学堂”,就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20余位知名学者来校为本科生讲授学术动态、科研前沿知识,这能让年轻学子更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和眼界,未来实现国际化深造。学者们还将与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交流,有利于营造国际化氛围,助力国际化师资培养。此外,国际学者们来校,深入了解成电,对于在国际舞台上宣传学校,提升学校的国际形象也是有益的。
记者:能否谈谈筹办暑期学校的过程?在“暑期档”邀请到众多知名学者来华授课,学校如何实现的?
童玲:在去年年底的中层干部会议上,李言荣校长提出开办“暑期学校—国际学堂”。从今年开学起,相关工作紧锣密鼓地启动。王亚非副书记积极支持,曾勇副校长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各个部门和学院积极参与,鼎力配合,包括人力资源部、教务处、学工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等部门都参与其中。
学校良好的国际化基础为此次暑期学校提供了充分条件。现在,学校的国际化意识日益增强,出国深造的学生规模扩大,来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国外学子增多;每年有100多位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出国行动计划”赴境外高校学习、工作和交流;高水平人才参加顶尖级的国际会议,发出成电的声音。这都有利于宣传学校,邀请优秀的海外学者。
虽然筹办首次暑期学校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邀请学者的效果超过预期。从2月底到现在,包括选择合适的学者、沟通、严格审核、发邀请函、签证、订机票等多个复杂的环节,各单位通力配合,高效率实现。
目前,我们邀请到16个专业的22位学者,其中有18位教授。他们都是所在学校最TOP的学者。比如,我所了解的Charles G.Boncelet Jr 是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声望卓著的知名学者。
记者:本次暑期学校的许多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课,这是否是暑期学校的一大特点呢?除此之外,暑期学校还有哪些特色?
童玲:暑期学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一个本科学生可以去上光电学院的《半导体光电子学》,也可以去上通信学院的《Signals and Systems》,了解不同专业的前沿,有利于开阔学术视野。
第二个特点就是紧跟学术前沿。因为暑期学校中有很多一流的教授,他们把非常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带到了课程中。比如计算机学院的Machine Learning就是学科前沿的内容。
第三就是暑期学校具有非常规范系统的教学流程。每个老师都要在两周内完成20个学时的课程。同学们考核达标,拿到结业证书,获得两个学分。这对于学生未来申请到国外大学读研是有利的。比如,学生们通过了里海大学这位知名教授的《通信原理》课程,那么将来申请里海大学通信专业,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支撑材料。
第四是开办包括教学和师资培养的全面的、立体的暑期学校。我们给每一个来授课的海外学者都配有青年助教,全程听课,帮助考评。学院还将组织老师们随堂听课。学校将举办学术沙龙,请海外学者与学校老师就教学、科研进行深入交流。
暑期学校会持续开展,规模进一步扩大,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它对学校的科研、教学、国际化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记者:为推进国际化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精英人才,教师发展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谋划和举措呢?
童玲:教师发展中心针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提升有一系列的计划,在学术方面,我们有四个层次的学术活动,包括名师讲堂、学者论坛、学术沙龙,以及学术研讨会。在教学方面,我们有教学工作坊,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
这一系列活动在老师们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说,如果只是在实验室里冥思苦想,或者一个团队内部交流,很难找到学术感觉,开阔视野。我自己长期在一线做科研,也有这样的体会,讨论非常重要,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捅破研究中让人冥思苦想的那层窗户纸。
在校级主持的各种学术活动引导下,各学院的学术讨论也日益活跃,比如电工学院的EE论坛、生命学院的信息医学论坛、基础研究院的基础论坛、自动化学院的自动化论坛等。
现在我们学校的这种学术讨论还是太少,我们要继续大力倡导。我相信,活跃的学术讨论氛围必将促进学校学术、科研、教学水平快速提高。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