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财富、幸福和贫穷的揭秘人——解读诺奖得主迪顿
文:刘振华 图:刘振华 来源:经管学院 时间:2015-10-29 5821

  编者按:近日,201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迪顿(Angus Deaton)。获奖理由是:1.他所设计的一套需求系统;2.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包括宏观和微观数据的采集);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标准和贫困水平的研究。对于新鲜出炉的本届获奖,作为中国情境下、同是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的高校学者,他们怎样看待这一新闻事件,他们怎样看待正在从事的学术研究,他们的观点和声音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分别采访了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丁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农业技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马捷副教授(研究兴趣为区域合作的自组织网络、网络治理)、王啸远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产业组织,行为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等)。

  记者:安格斯·迪顿在世界经济学术界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什么?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及科研训练上,运用其理论情况如何?在学术精神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呢?

  丁亚:安格斯·迪顿评价自己是一个关心穷人的经济学者。他认为要设计有效的降低贫困的经济政策,必须先深入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将个体的选择与整体的结果联系起来。基于这样的思想,他在需求模型的设计,宏微观数据的采集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工作,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迪顿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消费者行为、福利和相关政府公共政策的研究。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实证方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所设计的一套消费者需求模型,被称为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近乎完美的需求系统),简称AIDS。AIDS既满足消费者理论中的偏好公理,又是线性函数易于估量,因而在消费者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学院的研究生高级微观课程中,涉及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以及福利衡量等内容,但大多从理论角度探讨,没有涉及实证的部分,因而没有运用到迪顿的方法。今后,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中,会加强理论与实证的结合。

  他的学术精神给我的启发在于,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将研究放在我们切实关心的问题上。研究这样的问题会给我们更多的动力。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速变化的时代,有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何将这些问题转换为比较规范的科学研究课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记者:安格斯·迪顿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界来讲,有何指导和借鉴意义?对学院教师在科学研究上有哪些指导作用?

  马捷:迪顿教授对经济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找到了宏观的微观基础。他在数据收集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调研,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有超过两亿的贫困人口(世界银行使用的绝对贫困线是1.25美元/天,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调整),我们的增长方式正在转型,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将对国际经济学界做出巨大的贡献。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微观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公开,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可能成为有效政策的制定基础。

  迪顿教授认为太综合、太宏观的研究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国别(cross country)和区域(regional)都是迪顿要离开的研究单位,这也是我们学习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微观机理解构区域和宏观经济才能真正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

  记者:安格斯·迪顿在世界经济学术界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什么?在学术精神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呢?

  王啸远:迪顿教授的对消费和消费数据的研究提升了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对这些话题的理解。从对消费和收入的研究角度来看,90年代早期,宏观经济学界通常倾向于使用“代表性消费者”来构建消费模型,在经典的模型架构下,迪顿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发现消费理论无法描述实证数据:在实证中,消费的变动总是小于收入,而理论却暗示理性消费者在预期收入变化下会提前消费。迪顿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解决这种悖论的关键在于研究个体消费者的收入与消费;因为个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存在着大量异质性,而这些异质性却因为数据加总而消失。迪顿教授的工作考虑了这些异质性,以及其他微观因素,并且发现消费者的行为能被更好地预测。

  同时,迪顿教授在具体的消费数据采集和实践环节也做了大量研究。他的研究提出使用重复收集的截面数据不仅比面板数据成本低,而且具有减少偏误的计量优势。除此之外,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消费测度贫困的方法。这些数据处理和测度的方法被世界银行和其他政策制定者采用在发展中国家的调查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迪顿教授的工作的重要特征在于他试图在理论和实证中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他的很多研究都具备清晰和持久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启示,这是经济研究者值得借鉴学习的。


相关链接:

  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出生于1945年10月19日,微观经济学家,曾就读于爱丁堡Fettes学院,并在剑桥大学获得其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国际事务教授,伍德罗•威尔森学院与经济系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此前,他曾在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他目前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成员,计量经济学协会成员,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盖洛普(Gallup)组织高级研究员,此前,他曾是世界银行研究审核委员会主席(2005-2006)、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华盛顿访问学者(2006年10月)、哈佛大学经济系顾问团主席(2009年12月)、全美经济学会主席(2007)。

  他因为与John Muellbauer共同开发的近理想需求体系而为众人所知。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剑桥大学出版社;《了解消费》,牛津大学Clarendon出版社;《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

  他是1978年该协会首届弗里希奖的获得者、BBVA基金会经济、金融与管理知识前沿奖获得者。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