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去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对数学学院赵熙乐副教授而言是小别之后的再度相逢。2011年至2012年,当时正在电子科大数学学院读博的赵熙乐,受到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Michael NG教授邀请,做了八个月之久的博士交换生。
期间,赵熙乐的优异表现,赢得了Michael NG教授的充分肯定,于是博士毕业后,Michael NG教授再次邀请已留电子科大任教的赵熙乐赴港做博士后。2013年至2014年,赵熙乐在浸会大学沉浸一年之久,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浸会大学之行,让我在学术上收获很大。”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遇到这样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并能与诸多国际上知名的大牛学者一起共事研究,实在是人生的乐事。
邂逅浸会大学
与Michael NG教授再度相逢
香港浸会大学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香港浸会书院,1972年始改称香港浸会学院。该院于创办初期只开设外国文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的文凭课程。1994年11月正式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赵熙乐与香港浸会大学的相遇纯属偶然。起初,他并没有明确的出国访学目标。然而在电子科大读博期间,赵熙乐有幸认识了与自己所在团队有合作项目的Michael NG教授。赵熙乐在团队中的出色表现给Michael NG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十分热诚地邀请赵熙乐去香港浸会大学做交换博士生。
抵达香港后,Michael NG教授不等赵熙乐喘息待定,就立即安排了一个科研任务。赵熙乐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出色完成任务。这进一步赢得了Michael NG教授的认可。期间,Michael NG教授主动询问赵熙乐是否想继续在浸会大学做博士后。由此就有了他和Michael NG教授的再度相逢。
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在计算数学领域实力十分雄厚。Michael NG教授身兼数学系主任和讲座教授,曾获得计算数学领域Householder奖提名,目前已出版6本英文专著,发表了13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87篇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学术大牛。深入了解他之后,赵熙乐得知,Michael NG教授当年读博时也是英雄了得,在美国“应用与工业数学学会”主办的《SIAM review》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他引次数目前已超过1000次。
“我很佩服Michael NG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很广,包括方程组的求解、最优化、图像与视觉、机器学习等领域,并且他也与工业界、产业界有很多的合作。”赵熙乐说,在浸会大学的两次访问学习,不仅使自己的学术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使他多了好几位像Michael NG教授这样的良师益友。
碰撞思维火花
在国际舞台与同行切磋交流
赵熙乐本来主要做纯数学理论研究。但在Michael NG教授身上,他看到了数学与工程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在Michael NG教授的带领下,他甚至直接接触了很多工程项目,并深切感受到了工程数学的魅力。在那里,他将数学与工程应用结合起来,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好像发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Michael Ng教授的指导下,赵熙乐以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中科院一区)、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中科院一区)、IEEE Tran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中科院二区)和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 (中科院二区)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在此期间,他也参加了很多国际学术会议,并受邀作了多次高水平的学术报告。香港大学的学术交流氛围非常好,经常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和讲座,如SIAM(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系列会议。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以及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和方法,都在这里汇聚、分享、碰撞,其乐无穷。
另外,香港和西方的高校,有一项很有意思的“学术休假”制度(Sabbatical Leave),让赵熙乐耳目一新。很多数学界的大牛利用“学术休假”期间来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访问,这就意味着,他可以和更多的大牛人物交流、过招。
“学术休假”是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重要制度形式。1880年,时任哈佛学院(即此后的哈佛大学)院长艾利奥特批准,在校工作七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休假,休假期间享有半薪。这项制度适应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对教师队伍国际化的需求,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具有特别的功效。
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教授Robert Plemmon就是在“学术休假”期间来浸会大学并与赵熙乐深入合作的学者之一。他是美国应用与工业数学学会会士、SIAM fellow。赵熙乐在浸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的第一篇论文,就是与Robert Plemmon合作完成的,此文后来发表在《IEEE Tran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感受国际氛围
在自由与开放中解放思想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香港,体会香港丰富而精彩的生活。赵熙乐不仅在科研上感受到了香港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在生活中也见证了它的国际化风采。
在香港一年,他接触到了很多人,有学生、有学者,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寻梦者。他发现香港人特别拼,工作十分努力。同时,香港人的服务意识特别强。他的导师Michael NG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又拼又细心的人。
Michael NG教授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才休息。工作期间,别人发给他的邮件,他都能在半小时之内及时回复。赵熙乐刚到香港时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早已贴好了自己工作牌。他要用的电脑、茶水间、打印机的密码等,都一应俱全。
Michael NG教授平时周末也不会轻易放假休息。香港的高校科研团队人数不多,但是效率很高,竞争意识很强。赵熙乐说,如果你身处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倍努力,因为与全世界的牛人同台切磋,你不进步就会被超越。
与香港的开放氛围相适应,香港的学生也很活泼。他们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兼之香港在政治、经济、学术上都比较自由,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想法很大胆,也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
在赵熙乐的印象中,香港的大学在信息公开方面都做得很好,无论是导师的基本信息、研究领域、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等,都会有详细的介绍。如果同学们有意去香港学习,都可以十分方便地查找到相关信息。而且在香港的大学管理制度中,是否接收留学生,主要看导师是否同意接收,并需要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
“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你要准备好英语口语。”他说,很多高校都要求考雅思和托福,他提醒同学们,香港的大学都以英文授课,如果英文不过关,就会很受制约。如果英文很好,那就可以自由驰骋了。
相关链接:
赵熙乐,主要研究图像和视觉计算的数学模型与高性能算法,201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理论类,排名第5)。近期以第一作者在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中科院一区)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检索期刊论文29篇,Google Scholar他引113。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