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天下成电人】高晓滨:兴趣和使命是一生的召唤
文:王晓刚 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4-10 9295

  编者按:巍巍成电,栉风沐雨六十载。一批又一批在成电接受淬炼的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活跃于海内外各行各业,引领潮流,成就斐然,不仅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成为母校的骄傲和宝贵财富。为迎接60周年校庆,传承成电精神与文化,同时为更多的学子树立榜样,学校新闻网开设“天下成电人”栏目,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呈现校友们精彩又丰富的人生旅途。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有了兴趣,我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求知欲,并会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但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在兴趣之上又多了一种使命。‘兴电子信息伟业,振国防科技雄风’既是五十四所的使命,也是我们所里每一位成员的使命。”

                               ——高晓滨

高晓滨 (1).JPG

  从进入成电到工作至今,高晓滨已经在数学领域探索、耕耘了36年。高晓滨是电子科技大学1979级校友,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所长。高考时他并没有报考数学专业,而是被调配到了数学专业。他坦承,自己那时候对数学的认识并不深,所以即便上学后也对数学等闲视之。直到后来参加工作,才越来越发现数学的魅力,并深切认识到大学期间进行系统数学训练的重要性。从轻视到着迷,高晓滨对数学的态度的转变过程,不能说是“宿命”,却也是一种缘分。如今,他在数学里找到了人生的无穷乐趣。

  回顾进入数学领域的这36年,高晓滨说,自己之所以坚持不懈,一方面得益于对数学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以及数学带给他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在工作中不断深化认识,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科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简称“五十四所”)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电信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目前电子信息领域专业覆盖面最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骨干研究所之一。

  “五十四所”是一个有理想、有使命的科研单位。它相继参与完成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国防电子信息系统”“嫦娥探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海天文台65米射电望远镜天线项目”等数百项国家和国防重大工程建设。

  高晓滨很有幸地参与并见证了祖国的这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建设过程,也对五十四所“兴电子信息伟业,振国防科技雄风”的历史使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五十四所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以振兴民族电子信息技术为己任,坚持在国防电子技术研究与装备生产的大格局中贡献力量。”高晓滨说,“数学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我将发挥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所长,为这项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求学成电:“打好基础才可能活学活用”

  1979年,高晓滨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在沙河校区开启了自己的“数学之门”。首先,他必须要学习纯粹的数学理论,这是在数学之路上走得更远的基础,同时也在成电这样一所工科学校“修炼”与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工程数学”、“应用数学”。

  在数学基础和工程应用之间融会贯通,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对本科生而言,“练内功”是入门的基本功,而要达到数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通心法”境界,就比较困难了。但在高晓滨看来,入门阶段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打得好,遇到工程问题时就会有更多的灵感,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就更加有利。

  “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科研问题,都离不开基本的数学原理或物理原理。”高晓滨说,“当初我在成电打下了较好的数学基础,再加上后来不断活学活用,这对我走好科学研究道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年在成电的学习经历让他念念不忘。2015年他曾重回母校并游览了清水河校区。母校学习生活条件发生的巨大改变让他产生了一种“还想回去上学”的想法,“现在学校的环境很好,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虚度自己宝贵的大学时光。”他说,“电子科大是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学生要好好学,老师要好好教,我们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大家。”

矢志不渝:“浓厚兴趣是我的动力源泉”

  本科毕业后高晓滨就参加了工作。从“天府之国”一路北行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五十四所就坐落在这里。

  高晓滨为人谦和,学习刻苦。在五十四所里,一直有“师傅带徒弟”的优良传统。高晓滨在师傅的指导下,适应过程十分顺利,没有出现较大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毫不吝啬地倾心相授,使高晓滨收获很大,成长迅速,很快就找到了数学与信息工程之间的契合点。

  “做好科研,积累很重要!”高晓滨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沉浸其中并坚持下来。他认为,兴趣对科研很重要,是源发性动力。有了兴趣,就会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一点点地积累,直到工程圆满完成,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

  在兴趣的指引下,人们会迸发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点。高晓滨以美国人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发明飞机为例,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从小就对机械装配和飞行怀有浓厚的兴趣,从1896年开始研究飞行,到1903年成功试飞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前后花去了七年时间。“这可是在没有一分钱资助的情况下完成的。”高晓滨强调说,美国政府后来认真研究了这个案例,他们的结论是:莱特兄弟基于兴趣的研究更有创造力。而同时期政府资助的同类项目主要为了金钱而做,人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

  “兴趣”的存在使一个人可以不为名利地坚持下去,不断积累,不断超越。有时候,人的兴趣点会变动,这种变动会引导人们发现新的领域。高晓滨把这种创新和超越现象比喻为“猴子掰棒子”。“在科研中要有兴趣,但也要不断超越,在兴趣点的转移中发现新的领域,这样就会越做越多,积累得越多”,他说,“如果不更新,就没有进步。”

锐意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势在必行

  作为五十四所的管理者之一,高晓滨十分强调成员的创造力。由于长期奋战在重大工程领域,高晓滨对创新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借用美国对创新的分层理论认为,创新应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创意,具有创意的人可以天马行空,相当于“未来学家”;第二层是方案,即把“胡思乱想”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第三层设计,即通过相关的设计把方案产品化,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第四层是产品,即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变成商品。这四个层次分别对应四种具有不同素质的人才。

  鉴于这样的分层,他认为,创新就是“方便使用”。我们现在讲“创新”,太注重技术水平多高、项目规模多大等方面,但其实创新并非全部那么“高大上”,它也有“小清新”的方面。只要是能够满足新的需求、进行新的应用、适应新的市场的优化或改变,都可以算作“创新”。

  近年来,在中国电科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电科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正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浪潮走进公众视野。该项赛事旨在打造一个电子领域的创新舞台,为“创意—技术—产品—产业”搭建一条高速通道。高晓滨正是这项赛事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以此为平台,他希望能够为更多“有兴趣、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创新创业的条件。

  高晓滨也提到,要占领技术制高点,仅有这些还不够。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而言,制约创新和超越的最大障碍就是基础研究的薄弱。他说:“国内的电子设计领域,往往使用美国人做的元器件手册‘工具书’,现在的青年学生做研究都拿着美国人开发的现成软件做仿真模拟,却并不深入探究原理是什么。这样下去,国内基础研究的水平会越来越差,电子信息技术就只能跟在美国人的后面。”

  “我们对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他回忆起当年在成电求学时的情景说,“我上学的时候,林为干院士那一代成电人,在电子信息科学方面的潜心研究精神和高超的造诣,让我们至今钦慕不已。像林为干院士那样在微波领域潜心求解复杂的波导方程的人越多,我们的基础研究就越巩固,技术创新的后劲就越大!”

  听闻母校正在通过成立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基础研究,高晓滨很高兴。他说,电子科技大学加强基础与前沿研究,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的使命和责任使然。仅是电子元器件一项,如果取得基础性成果,都将对国家和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的元器件进口已经超过石油,每年要花去2000多亿美元。”他说,“我们不能一直这么依赖国外的元器件,尤其是整机和核心元器件,绝对不能依赖国外。”

面向世界:在世界舞台做出世界性成果

  五十四所自成立以来,已经取得包括我国第一台千门级数字程控交换机、第一个15米数字式卫星通信地球站、第一套北斗导航卫星数据分发系统等在内的重大科研成果403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12项,其中有200余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10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凭借专业综合优势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五十四所不断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应用的力度,先后在石家庄、北京等地组建了河北远东、中华通信、中电信息、远东哈里斯等多家高科技企业,产品覆盖国防安全、能源、交通、信息、金融、应急抢险等国民经济各领域,行销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这些成绩与高晓滨心目中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研究所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的判断是,今天的五十四所承载着历史的辉煌,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但也面临着风云变换的时代挑战。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势,他认为,电子信息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国际国内竞争加剧,弱者无地位,劣者无市场,五十四所正立于风口浪尖,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高晓滨认为,五十四所要大展雄风,就必须放眼世界,立意高远,建成“军工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力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系统与设备供应商,牢牢占据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领先地位,敢于在世界市场一拼高低,占领一片天地。

  在中国电科的一次调研活动中,高晓滨提出,支撑五十四所发展的军、民、贸三大业务体系,其中“外贸”的这根腿还比较细。研究所要参与国际竞争,最终还要靠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要靠创新体系。因此他认为,研究所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人才队伍作,为国际化经营提供强大支撑,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际合作,拿出资金争取更多国际合作的机会,促进技术创新,“这既是国家强盛、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五十四所生存发展的需要。”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