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才培养】扩展国际视野 提高全球意识 培养文化能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邸爱英教授谈本科人才培养
文:王晓刚 图: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2-29 7339

  李校长在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设定目标,提出措施,报告以学生为本,立意高,定位准,思路清晰,路径明确。

  谈到人才培养,我们首先应该看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即“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而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举措就是教育国际化。

1419491547360843.jpg  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六大元素:第一,学校在办学宗旨和发展战略中是否有明确的国际化目标和具体可行的评价考核体系;第二,学校最高领导者是否重视国际化办学,是否在组织机构和人员上给予保障;第三,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辅助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上是否有充分的国际化元素;第四,在师资聘用、培养、晋升和交流方面是否有国际化的政策和措施;第五,在学生流动方面,是否有充足的项目、便利的学分转换政策和持续的经费支持等;第六,校级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建立是否有战略布局和有效评估等。

  对照这一标准分析我校的国际化办学,我们不难看出在有些方面我们不仅有了长足的进步,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有些方面则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近年来,我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绩。2011年,我校将“国际化”确定为学校的三大“核心战略”之一,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国际化,全校上下高度认同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今年4月份的机构调整中又在学院增设了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办公室,在几个职能部门也设专人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相关工作,从机构和人员上给予了基本保障和支持。近些年引进和聘任的教师中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以及学术背景的比例逐年提高,学校还实施各项政策鼓励教师的国际交流。

  学生双向流动方面,这几年我校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我们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出国留学、各种短期交流项目等,为学生提供了走出国门、体验世界的平台。2009年,我校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时,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生只有1.8%,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12%,2014年赴境外合作院校参加各类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已突破1500人。同时,国际留学生的数量也从2009年的个位数增加至目前的400多位长期留学生和平均每年280名短期交流访问学生,他们为学校增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我们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流动数量和规模不够。我们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出境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争取更多的奖学金和经费支持,尤其是短期出境交流。我校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在网络上获取全球资讯,不应该只满足于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体验异国文化、与不同文化人的交流、学习一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方法,浸润于世界名校的文化氛围,这种经历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提升境界,拓宽视野,活跃思维,丰富人生。

  其次,国际留学生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我们还应加大力度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完善留学生培养管理体系,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国际学生的比例不仅是评价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学生在校感受多元文化、培养文化交流和文化意识的重要资源。中外学子同处一校,相互交流、学习,能够增进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进而达到相互欣赏的境界。这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师资队伍中外籍教师的比例有待提高。同样,这不仅仅是数字美观问题,不是简单的评价指标问题。国际化的教师意味着他们会带来国际学术联系和影响力,他们会用自己的文化经历、学术视野、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等来影响我们的学生,用他们熟悉的国际化标准和规范推动我们的管理。今后我们还将与人力资源部以及学院共同努力,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和聘任工作力度,并做好相应的服务保障工作。

  另外,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上应加入更多的国际元素。在许多世界名校的通识类课程中,国际化课程的比例都很高。国际化课程应该有三类,第一类是外语、区域研究和全球问题研究,如“欧洲文明史”。第二类是在专业课中融入国际元素,如在“女性研究”中用比较方法介绍探讨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相关问题。第三类则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的课程,如“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这些通识课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送,也不是期待学生立竿见影地获取国际视野。而是通过讲授、讨论、分享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意识,训练文化比较方法和文化交流技能,从而培养全球视野和宽容的文化情怀。

  在辅助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上也应强化国际化的元素,目前校内开展的“成电国际”系列活动(成电与世界讲坛、文化交流大使团和留学名校宣讲会等)以及通信学院、物电学院和格拉斯哥学院班级与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结对子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可以说国际视野和文化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素养、团队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等一样,都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牵头部门和专门团队,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和国际教育学院将继续围绕人才这一中心使命,继续探索和丰富国际合作的内涵和方式,对外拓展交流渠道,建立合作平台,对内加强服务、管理、引领工作。

  总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给学校从教学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期望能够培养引领未来的全球领袖和业界精英。我们相信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学生未来的舞台应该是整个世界!

编辑:张娜  / 审核:张娜  / 发布: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