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西都市报:和总理“切磋”羽毛球机器人火了 年销售或5000万
文:华西都市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4-27 5147

4月26日,研发团队工作人员演示和羽毛球机器人对打。

羽毛球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骆德渊。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刘秋凤 杜江茜 摄影杨涛黑黄相间的“外衣”、滑轨式挥拍支架与机械运动底盘、“背上”两个羽毛球拍,外观略显“呆萌”的羽毛球机器人,是目前最火的“网红”。究其缘由,因为李克强总理曾挥拍和它切磋球技,两个来回打成平手。

  4月25日下午4时许,正在成都菁蓉创客小镇考察的李克强,被球场上激战正酣的人机“大战”吸引驻足。电子科技大学研二女生黄山向总理介绍了这款羽毛球机器人。

  黄山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这是创业团队首个面向市场的作品,并且还是世界上首款羽毛球机器人后,总理欣然应邀上场,和羽毛球机器人“切磋”球技。

  “总理一共发了两个球,机器人都接住了,不过第二球机器人没打过网。”黄山记忆犹新,当她告诉总理,目前这款羽毛球机器人的订单已排到年底,预计年销售额5000万元后,“总理连说了几个好”。

  这个“羽毛球机器人”到底是什么来头?4月2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了其研发团队领头人——电子科大骆德渊教授。

  记者探访

  羽毛球机器人原是“金牌选手”

  骆德渊教授所在的创业公司,两间大办公室一间被隔成办公区、会议室和实验区,另一间则被改成了室内球场。一张行军床摆在角落,上面有一床叠放整齐的棉被。

  没聊几句,骆德渊便兴冲冲地带着记者去看和总理过招的羽毛球机器人。

  “昨天和总理打球的就是它。”指着地上正在灵活转动的羽毛球机器人,骆德渊说,除了和人进行单打,如果把两台这样的机器人放在一起,还能双打。

  骆德渊随即让一位小伙上场演示。小伙发球,机器人随即前后左右快速移动,准确接球,挥拍回击,十几个回合下来,小伙子一个趔趄,没接到球认输。

  “他输了倒也不亏。”骆德渊笑道,这款由电子科大学生创业公司研发的羽毛球机器人名叫Robomintoner,曾在2015年斩获“年度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冠军”,是不折不扣的金牌得主。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它也曾参展,“当时国外媒体都惊呼神奇,围着它拍了好几天。”

  作为少数真正实现全自动的机器人之一,在和总理“切磋”之前,Robomintoner还曾和羽毛球世界冠军董炯等过招。“和董炯那一场,机器人小胜了几个来回,不过前提是我们让董炯不能扣杀。”骆德渊笑着说。

  他告诉记者,参加2015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时,因为比赛规定参赛机器人高度不能超过50厘米,所以制作的羽毛球机器人比较矮,接不住扣杀,但是如果市场有需求,现在的技术随时能够解决。

  “不过,因为我们主要是针对大众用户,所以目前对专业扣杀功能的需求还不大。”骆德渊说。

  供不应求

  每台售价40万 订单排到年底

  如何将普通市民眼中“高大上”的技术转变为“接地气”的经济力?这是不少科技型创业公司始终绕不过去的难题。单打羽毛球机器人每台售价40万元,其高价定位,到底会在市场上激起多大涟漪?

  对此,骆德渊给出了一组数据:从去年年底投入市场以来,羽毛球机器人供不应求,订单已排到今年年底,定金到账200余万元。这些订单来自体育场馆、民营企业、教育行业等。今年销售收入预计在5000万元左右。

  “羽毛球机器人身上有三项核心技术,具有从一个产品衍生出更多产品的潜力。”骆德渊说,羽毛球机器人具有自主避障技术、定位导航技术、快速运动控制的能力。它灵活的自主避障技术,可以运用到无人机和汽车无人驾驶上,而其精度达到毫米级的定位导航技术,则是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

  投身创业

  打拼十余年 去年才成立公司

  “我们创业的底气,是电子科大机器人竞赛团队14年的积淀。”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边,骆德渊望着不远处的校园说,现在创业公司的研发人员,全部来自电子科大历届的机器人竞赛团队。

  2002年,为参加“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电子科大组建了首支机器人竞赛团队,骆德渊是指导老师,最初团队只有7人。2006年,他们首次进入全国8强。没想到2007年,成绩一下掉到了全国16强。

  回想起当年参赛的情景,骆德渊颇为感慨,尽管后来拿到了4次国内冠军、2次国际冠军,但在他看来,这些挫折都是珍贵的经验。十余年打拼下来,他已经把这支队伍视作一个大家庭。

  “队员们都很拼,很踏实。”指着行军床,骆德渊告诉记者,不管是在校园准备比赛,还是出来一起创业,这群“学霸”都全力付出,常在办公室累极而眠。

  有核心技术、有靠谱人才,还有比赛佳绩,凭借这些,有很多企业向骆德渊抛出了投资合作的“橄榄枝”,但他一直没动心。

  “当时时机还不成熟。”骆德渊解释道,“虽然得过国际冠军,但要创业,核心技术还要打磨打磨。”

  这一打磨,就是十多年。时间来到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下,骆德渊觉得时候到了。

  2015年9月,结束年度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次月,电子科大机器人竞赛团队和上海一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公司,集中研发和生产健身伙伴系列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

  “现在正在创业的最好时代。”在骆德渊看来,有国家鼓励创业、学校支持创业的大背景,还有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智能化制造变革的大趋势,“这对机器人产业来说是一个绝佳机会。”

  未来愿景

  拟扩大产能 建设生产工厂

  现在,电子科大学生创业公司已开始新产品的研发,而另一边,因为羽毛球机器人的市场需求量大,公司已着手扩大产能,建设工厂。对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科技型企业,骆德渊认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并不短。

  “任何一项科研产品都必须结合市场定位,切合行业需求。”让骆德渊印象深刻的是,曾有学生创业团队立志服务电力系统,历时数年研制电力巡检机器人。但等到产品研发成功上门向电力部门推销才知道,对方并不提倡机器人巡检,因为机器人出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大面积停电,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报道链接:

  http://www.ce.cn/cysc/tech/gd2012/201604/27/t20160427_10943388.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