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咱们成电是国内最早把增强型硅靶微光摄像管付诸试验使用的单位之一,这批资料是三十多年前我们独立研发微光摄像管和硅靶摄像管的所有文字资料,我想把它存放在电子科技博物馆。”凌宝京老师激动地说,作为我校教职工收藏协会会长,凌宝京对电子科技博物馆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和期待。
我校电子科技博物馆筹建工作自2015年4月启动以来,藏品征集工作得到了校内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计算机学院退休教师刘乃琦教授得知学校要建设电子科技博物馆后,把几十年搜集的计算尺、手摇计算机、PC机、计算机部件、外部设备、网络设备和软件光盘等371件藏品全部捐赠给计算机单元,他说:“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科研人员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创新的故事。只有博物馆才能让藏品活起来,让故事传承下去。”物电学院退休教师王文祥教授,把自己四五十年来珍藏的200多件波导元件、磁控管、周期永磁聚焦行波管等悉数捐赠给电子科技博物馆。“这些都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苏联专家列别捷夫的图纸,我们自己制作出来的管子,在教学和科研中用了几十年,希望他们能在博物馆里发挥更大的作用。”王文祥说。物电学院鄢扬教授给博物馆捐赠了我校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支220GHz太赫兹回旋管。此外,通信学院饶云江教授、舒畅老师、徐国鼐教授,电工学院龚耀寰教授、邱文杰教授、周云副教授,物电学院黎晓云教授,光电学院张兆镗教授,自动化学院陈光瑀教授也纷纷把自己曾参与研制的科技成果或珍藏多年的老电子科技产品捐赠给了电子科技博物馆。
电子科技博物馆序厅建成效果图
除了藏品征集工作,电子科技博物馆的陈展设计、科技史的脉络梳理等工作也在校内学术专家顾问的协助下有序开展。彭启琮、龚耀寰、陈艾、张开华、古天祥、刘乃琦、凌宝京等教授也积极参与到各单元历史脉络梳理、陈展内容与形式设计、方案推敲等工作中。
电子科技博物馆的筹建也得到了七个共建学院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通信学院、电工学院、微固学院、物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和学校宾馆等单位共捐赠藏品1292件,这些藏品覆盖了通信、雷达、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计算机等领域,曾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些设备和仪器记录了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不少是我校独立研发、曾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家急需的电子产品。
电子科技博物馆目前收藏的系列打字机
在校内藏品征集过程中,学校档案馆把76件见证学校发展的典型藏品转交给电子科技博物馆筹建办,其中的LC-60激光通信机曾用于90年代的黄河工程,在洪水冲断通信光缆时,解决了应急通信问题。校内七个共建学院面向广大师生、校友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全面梳理脉络、征集实物,在短短几个月内共征集到790件藏品。电工学院捐赠的X波段大天线阵列雷达成像实验系统,是我国成像测量雷达研究领域的一项突破性进展。自动化学院捐赠的优利德2000系列数字示波器曾打破国外垄断地位,是中国首款出口的测量仪器。这些仪器设备见证了成电历史,记录了成电故事,书写了成电骄傲。
成电人筹建电子科技博物馆的热情也感染了在校学生,近日电子科技博物馆收到了第一件在校学生捐赠的一台90年代夏普收音机。“上次我们钧业班的学生来参观电子科技博物馆仓库,我们都很振奋。这台收音机年纪跟我差不多,建设电子科技博物馆我们学生也想尽自己一份力。”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大二学生张瑞宇说。
据电子科技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藏品征集、深化设计、陈展施工等各项工作正在校内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正紧张有序开展。筹建办前期调研了国内33座博物馆,通过拜访收藏家、联系校友、走访22个城市34家重点企业和研究所,已征集藏品3000余件。博物馆将集文物收藏、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于一体,服务师生、服务校友、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目前电子科技博物馆第一仓库已面向校内师生正式开放,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到馆参观。
相关链接:
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优秀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民族电子工业摇篮”和“电子类院校排头兵”,在推动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启动建设的电子科技博物馆将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博物馆,旨在以电子科技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物品为载体,记录推动电子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国电子科技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弘扬一代代电子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博物馆将于2016年9月开馆。目前已征集到涵盖通信、雷达、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领域的藏品3000余件。
电子科技博物馆网站:http://www.museum.uestc.edu.cn/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