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才培养】推进基础前沿研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志明教授谈本科人才培养
文:王晓刚 图: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5-01-03 8516

  李校长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的报告是富有远见的。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谋篇布局,与我校在基础与前沿研究方面强根固本,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科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能力,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越是这样,就越是考验决策者的前瞻性和预见力。

1420441919689161.jpg  以人才培养为例,即便从现在开始强化本科教育,其效果也要等学生到了博士阶段或者更久以后才能看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过分看重一时一地的得失。没有这种胸怀和气度,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百年大学的目标;没有这种定位和指引,就不会有长远的目标和强劲的动力。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肩负着加快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任,同时也负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我们目前没有招收本科生,现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拔尖的研究生,但我们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为夯实全校本科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年11月,我们组织了“2014基础与前沿大学生创新项目”,面向全校大一至大三学生发布课题,并安排科研团队进行项目指导。目前已经有来自各个学院的270多名优秀本科生申报,22项课题发布立项、近100名学生参与其中。

  在学术方面,我们很有信心走在国际化学术交流的前沿,实现多学科、跨学科发展,成为学校的高端人才集聚地和高水平学术成果发源地;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很有信心、也有责任探索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校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考入电子科大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但仍然需要好好塑造、好好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科学生从高中毕业不久,还相当于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勾画未来。如何勾画呢?这首先是定位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定位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那么,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朝着这个方向成长。 

  其次,是培养的方式或路径问题。李校长在报告中提出,要通过“控制招生规模”、“构建面向工程产业和专业学术为主的杰出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以一年级为重点的文科通识教育”、“试点核心课程小班教学”和“建设一支潜心育人的骨干教学队伍”等五个关键抓手,使我校的本科生教育真正回归到以精英培养为主的体系上来。这与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的定位和目前的做法不约而同,十分契合。

  例如“小班制”可以使师生紧密接触、深入讨论,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工作在科研一线的教授们。在这种环境下,老师能够与学生亲密接触,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感悟、学术思考等倾囊相授,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益。

  我们将利用国际化的师资,实现“转身遇到大师,随处可见讨论”的效果。未来五年,我们将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与化学等学科方向,建设一支包括海外院士等国际顶级学者、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全职博士后等在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术队伍、师资队伍。同时,与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等国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洽谈,为我们的学生培养提供师资、仪器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持。

  2014年1月中旬,我们即将开展“基础与前沿科学全国优秀大学生冬令营”活动,届时将邀请多伦多大学Harry Ruda教授、国立科学研究院Roberto Moranditti教授、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Arup Neogi教授、美国休斯顿Methodist研究所秦立东博士,众多在成都专家等各层次高端人才,以及全国优博获得者、厦门大学陈珊珊博士等,搭建“转身遇到大师”的平台。

  在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内部,我们还实现了院内资源对本科生开放制度化,增加师生见面交流的机会。过去的两个周末,已经有70多名参加“2014基础与前沿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本科生从清水河校区赶来参加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的资源开放活动。另外,我们办公区域的走廊、墙壁等都是玻璃的,可以随时在上面写划交流,便于实现“随处可见讨论”。

  展望未来,我们对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有两大期待:在学术方面,我们期待建成一流的理学院,真正为“以工为主”的电子科技大学提供发展的后劲和支撑,实现“理工结合”的良好格局;在育人方面,我们期待成立“前沿国际班”,以国际化的理念,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和“试验田”,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