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全校最近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大研讨中,我感触颇深。结合学校的发展大局,我也在不断思考着计算机学院如何在培养行业精英、杰出人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每个教授设立办公室,让师生充分交流
关于“建设一支潜心育人的骨干教学队伍”方面,我想谈两点:第一,所有的教授更加需要承担教学工作。大学的根本是人才培养,为国家、行业、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在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也必须上课,即使爱因斯坦上课不擅长英语,学生很多时候听不懂他的口音,但他也承担着教学的责任,杨振宁先生就曾是他班上的学生之一。我认为,大师授课,不在于辞藻多么华丽,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学生、爱教学的心。大师传递的是做人、做学问的理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第二,只有大师经常在校园,学生才能“转身遇见大师”。因此,教授要有专门的时间和学生交流。
有鉴于此,学院在空间、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以期有更好的教学氛围。一是收缩行政空间,为师生提供交流的良好环境。我和书记带头缩小办公面积,行政区域整体收缩,学院的四楼专门腾出来作为师生交流的空间。现在学院每个教授都会有独立办公室,方便和学生交流。副教授们有朝气有潜力,也与学生联系紧密,学院也为他们设立了几个公共的教师办公室。副教授们可向学生公布答疑交流的时间,利用学院环境,与学生深入交流。试运行后,师生反应不错。老师们说,课堂上很难对每个学生的求知情况了解全面,课后多交流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说,课后有疑难,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找到老师,迅速解决问题。有些教授是学生的“偶像”,能近距离与他们接触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事情。二是在制度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学院要求,每一个老师必须上课。如果不参与教学工作,“一票否决”,教学考核肯定不合格。另外,学院鼓励老师深入研究性教学,积极指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的比赛。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国际国内多项大赛中获得佳绩。今后学院将鼓励老师在这方面做更多工作。三是控制生师比,促进人才培养。学院将响应学校号召,控制招生规模,降低生师比,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培养。
国际化带动创新人才培养
行业精英、杰出人才一定是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我认为有三个方面要重视:
一是营造国际化氛围,开拓学子眼界。学院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通过“短期+长期”的形式送学生们到国外的名校学习。这样的经历能让学生们学习知识,开拓眼界,真正感受国际化。这也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更宽广的胸怀、更多元化的视角,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颇有助益。
我们将继续重点开设全英文课程。学院有70%以上的老师有海外学习的背景,这为英文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求海外回来的老师开设全英文课程,鼓励普通老师参与或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我现在已经带头开设了云计算的全英文课程,学生们非常喜欢,150人的预定教室,450人报名,最后选了200人来上课。许多同学坚持每节课带着凳子坐在过道上听讲。同学们的热情让我感动,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们想丢掉“哑巴英语”的渴望。有的同学与我交流时说,他的英语只能中国人懂,美国人听不懂。他十分苦恼,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该如何用英语表达还比较困惑。许多有志科研的青年,渴望将来在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打好英语基础非常重要,我们要让他们在本科阶段丢掉“哑巴英语”,自信地走上国际舞台。
二是“小班教学+国际竞赛”,让学生在“项目”中锻炼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要摒弃填鸭式教学,通过开放式主题的项目,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即使结果错得一塌糊涂,但流程正确,又有创新,这样的结果也是值得鼓励的。我们通过这样的“课程项目”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许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要勇于质疑,勇于尝试。现在计算机学院的课堂,有许多这样的“课程项目”。三十个学生经常分成若干组,共同完成一个小课题。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们都常感叹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不仅是课堂上,还有多项国际竞赛中,同学们都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们反映,在若干“课程项目”中,他们做过leader,也做过螺丝钉,更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技巧。这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希望学生们既能做螺丝钉,也能做方向盘、发动机,这样他们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宽广。
三是鼓励原创性科研,让学生勇于站在前沿,做出一流的学术成果。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是一脉相承的,是培养行业精英、杰出人才的不同阶段。我们在打好本科人才基础的同时,也要鼓励研究生们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当前我国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SCI收录数量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我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并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来说,我们有这样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我们教育研究生,不只是教写论文、教技巧,更是教研究哲学。我们既要以身作则,也要让他们强烈意识到,要勇于做原创性科研,敢于从零开始,做“改变世界游戏规则”的研究,而不是只在别人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小打小闹。希望我们能培养出未来的“大师”,做出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
最后,希望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内经常可以转身遇见大师,创新无时不在!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