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澎湃新闻: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单笔捐赠十个亿,校长接受专访谈人文教育
文:澎湃新闻 朱凡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9-23 4946

  【编者按】2016年9月20-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协会联合会共同主办,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完美世界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全球青年领袖实验室、太和智库、北京汉今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全程支持的首届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期间,亚太地区4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青年代表将基于亚洲青年促进和平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对话,形成的建议将提交给2017年的亚洲文明对话论坛(ACDF)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届青年论坛。

  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还在火热进行中,9月21日,正值60周年校庆之际的电子科技大学迎来了又一件大事:电子科技大学1986级校友、博恩集团董事长熊新翔向母校捐资10.3亿元设立“博恩教育发展基金”,创造了国内校友捐赠的单笔最高纪录。

  有趣的是,熊新翔认为,母校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大学四年间与哲学的结缘。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年来力倡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和人文通识教育。为了解其中缘由,澎湃新闻对李言荣校长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谈全文。

李言荣校长.JPEG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

  澎湃新闻:电子科技大学承办了首届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您认为举办这种短期的交流活动有怎样的意义?

  李言荣:从大的方面说,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展开区域间青年对话的号召展开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定是跟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亚洲很多国家历史上都受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这次亚太地区的青年文明对话,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都能够有所增进。

  具体到学校来说,我一直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互动,多元的文化、思维的碰撞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跟不同国家的学生相处的时间只有两三天,对青年人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我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碰到一个泰国的年轻学者,因为亚洲人长相接近,就感觉很亲切,在会上短暂交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书信联系。所以说,亚洲不同国家的青年之间,因为文明之间的接近很容易产生共鸣,这种短期交流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形式。1984年,胡耀邦曾邀请3000日本青年来华访问,其后日本也邀请中国青年回访,青年人往往比较开放、温和,这种战略其实是对增进两国相互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

  澎湃新闻:刚才说的是这次论坛对于青年人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这些青年代表在论坛上讨论的都是关于改变世界的大问题,您认为青年人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探讨能不能真的对世界产生影响

  李言荣:我觉得青年人目前来说产生实际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这些青年代表都是各国选拔出来的精英,通过活动他们能全面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他们对身边的青年人会产生一定影响力,他能够把对中国、对不同文明的了解带给家人朋友乃至社会群体,这是很重要的。

  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今年是第一届,可能刚开始谈的都是很大的问题,后面办下去可能就会聚焦到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上。在联合国的框架下,青年对话的一些倡议能够给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战争和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最终要和谐、团结,热爱共同的人类文明,从青年人抓起是对的。

  澎湃新闻:此次国际交流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您也一直提倡要加强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这是不是因为中国的高校目前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学生应该如何平衡领导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李言荣:这个问题很好!理论上来讲,领导力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素质而不是技能,不管做什么都是有用的。比如你做科学家,具有领导力的科学家就是战略科学家,可以做很大的科研项目,可以团结很多人来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当然,有一些领域比较特殊,比如数学,就是靠个人的智慧,那么对这些领域的人才而言,领导力虽然可能不是必需的,但具备领导力也绝不是一件坏事。

  领导力不是单靠课堂教育能培养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作用来共同提升。不能说中国学生人人都缺乏领导力,但绝大多数是缺乏的。特别是在教育部重点大学,或者说985、211大学,应该加强领导力培养的引导。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高考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对他们来说毕业以后不仅仅是自己要解决就业,而是应该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真正承担社会的责任,做社会的精英,成为社会的希望。

  综合性大学相对要好一些。我国的理工科大学的教育体制过去学的是苏联,现在才慢慢地在向欧美的体制靠拢。苏联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分工特别细,术业有专攻,按产品分类来分一个个专业,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每个人都是螺丝钉。而现在中国最缺的是大科学家,也就是能够对世界上的前沿形势、方向领域做出有效判断的战略科学家。

  澎湃新闻:您自己是学工程出身的,您担任校长的电子科技大学也是一所理工科的院校,那么您为什么会特别强调人文通识教育呢?中国的通识教育和欧美有什么不同?

  李言荣: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60年,之前这几年我一直在跟我们在全国各地的校友,特别是成功的校友进行交流,我就问他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最欠缺的是什么?你们能够在社会上脱颖而出对你们影响最大的到底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说,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都有很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我们学校最缺的、校友们自己花了大力气去弥补的是人文素养,这对我触动很大。包括我们昨天去重庆接受了10.3亿的校友捐赠,是国内目前对高校最大金额的单笔捐赠。熊新翔校友就讲,对他影响最大的除了在大学学习课程以外,就是在图书馆学习哲学,他把图书馆200多本有关哲学的书都看完了。哲学就是有培养战略科学家、战略企业家的能力。他之所以感谢母校,除了教给他基本的电子信息知识以外,就是觉得这段时期的哲学思考对他人生的作用太大了。

  第二个方面是我本人的经历。我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在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有空就经常到图书馆看人文类的书,包括各种名人传记、经管法、文史哲方面的书,总之是开卷有益。当时没什么目的性,也没有培养领导力的意识,但我后来觉得在打开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方面,从这段经历中获益很大。我也没能在本科的时候就学习到这些知识,毕业后才接触到。很幸运的是我从事教育,现在做了大学校长,能够有机会改变学生们的教育方式。

  全世界的理工科大学都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标杆。历史上,MIT办的第一个是工学院,第二个是理学院,因为工科必须和理科结合才能走得更远,第三个就是人文社科学院。MIT在二战期间的快速发展成为了美国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但二战刚结束后有一个著名的刘易斯报告, 这个报告指出,当时MIT培养的学生是技术专才,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下美国将成为世界领袖,美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能够领导世界的精英,要达到这个目标,薄弱环节就在于文科通识教育。 MIT刚开始主要给一些一年级的学生上文史哲课程,之后逐步加入了经济、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课程,基本将文科教育贯穿到了整个大学四年的教学中。他们觉得文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很大,现在MIT的人文学科甚至超过了美国很多综合性大学。

  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的不同在于,美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个性都比较张扬,不会畏惧权威,而中国乃至亚洲过去的文化讲究的都是“手背好、站整齐、坐端正”。这种文化导致亚洲人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要弱于欧美。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上来了,中国的大学教育也要跟上,要从战略高度出发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有全球视野、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的年轻人。具体怎样做才能达到呢?我认为可以从加强“新四会”训练开始,即“听说读写”的四个能力:“会听”即要能听得懂别人说话,要有精神的会意、情感的互动;“会说”即能够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及时表达;“会读”即在海量信息背景下要学会精读,形成自己系统的认知能力;“会写”即是一种理性整理、逻辑梳理、观点推敲的能力。新四会归根结底即是同学们要有科学的思辨能力和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在“思”方面要把演绎法和归纳法融会贯通,在“辨”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在知识面上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和跨界知识的整合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思辨与表达的能力。

  澎湃新闻:您觉得在理工科院校推行人文通识教育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何解决?

  李言荣:会。首先是认识问题,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电子科技大学过去一个甲子培养学生当然很成功,但最欠缺的是什么?未来中国的发展对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必须要达成共识。

  第二是师资力量。在理工科院校,文科师资往往是弱小的,数量就不够,所以要大量组织师资力量,这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在传统上理工科强势的学校发展文科,不是立竿见影的。

  第三是理工科大学的文科教师要有一个意识,就是文科教师第一位的责任不是培养大量的文科学生,而是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是理工科学生自己也要认识到自己要成为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力量,勇敢地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文理兼容、理工融合是必要的。

  澎湃新闻:您刚刚提到昨天电子科技大学接受了国内目前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电子科技大学在维护校友关系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李言荣:我们学校这几年的校友工作还是做得很有特点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成电邦,帮成功”,不是拉帮结派的“帮”,而是怎么把毕业的校友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成功。要真正在感情上跟校友建立联系,并不是说你捐了多少钱,学校才重视你。我们这次60周年校庆的宗旨就是每一个回来的校友都是一样的。每个人走的路宽窄曲折不一样,但作为他们的母校我们要争取帮每一个人都取得成功。我在毕业典礼上经常讲的两句话,就是说希望我们毕业的校友在顺境的时候告诉一下母校,但当你们遇到挫折了也告诉一下母校。不是说成功了才回来,人生遇到曲折的时候也要及时回来,母校和校友会帮助你的。

  总的来说,我们的校友工作就是以“怎么帮助校友成功”为宗旨,而不是抱着校友要给我们捐多少钱的目的,但实际上校友成功了自然会回报母校的。除了10.3亿最大的这一笔捐赠,还有2亿的、1亿的以及5千万、1千万等等的,今年的总捐款数量已经超过16亿。电子科技大学办学已经60年,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总结人才培养的成功之处,总结各个时期的校友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又是如何遭遇困难的,所以校庆不是大家在一起热闹热闹,而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所以我们这次不叫60周年校庆,而是叫“电子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总结暨‘双一流’建设动员大会”。

  (澎湃新闻记者 朱凡)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