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六十载星辰轮回,刻年轮沧桑;一甲子峥嵘岁月,谱桃李群英。在电子科技大学60华诞来临之际,为汇聚校友力量,共忆母校往昔,传承成电精神,学校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开展“寻找成电人”大型网络主题活动。
这是一次新老成电人之间最深情的对话,我们寻找那些最有情缘的成电人,讲述他们与成电特殊的缘份。今天,“寻找成电人”带你走进杨志廷、沈冰一家三代的成电故事。
家庭简介:
父亲:杨志廷,1955年到成电工作,曾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
母亲:沈冰,1958年到成电工作,曾任学校卫生处处长兼校医院院长;
大女儿:杨延力,曾在成电507厂以及外语系工作;
大女婿:汪智权,1972年考入成电三系微型器件专业;
三女儿:杨妮,1982年考入成电人文社科学院办公自动化专业;
外孙:杨东,1998年考入电子科大人文社科学院信息管理专业;
外孙女:吕红胤,1992考入电子科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外孙女:刘馨,1999年考入电子科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为国效力:成为成电建校功勋
1955年,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9月28日,时任沈阳航空专科学校(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的杨志廷,受命调往成电,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成电基建工作中。
杨志廷1915年9月生于江西省瑞金县一个农民家庭,14岁便跟着叔父加入了革命队伍。他自小身体羸弱,因此在部队里过得异常艰苦,但他十分坚强、上进,在战争中不断磨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先后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大捷等战役等,也曾几次负伤。在平型关战役中,杨志廷不幸被弹片刺入肺部,那时候部队医疗卫生条件十分简陋,所以杨志廷身体里弹片一直没有被取出,这也对他后来的身体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革命和奋斗中,杨志廷奠定了一生对党和人民以及国家事业的忠诚。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便开始为国家建设出力,在1952年筹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后,1955年9月28日又被调任成都建设成电。
1958年,成电三系首届毕业生与老师合影(前排左七为杨志廷)
成电筹建之初,筹委会等人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中央要求成电必须在1956年9月开学,也就是说成电的筹建工作必须于1956年9月前完成,中间只有短短的7个月的时间!在各方面资源都十分缺乏的条件下,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要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所全新的大学,筹委会基建处的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作为基建处处长的杨志廷全力以赴,于1956年2月完成了教学主楼的钻测和现场准备,3月11日宿舍区工程全面开工,4月11日教学主楼破土动工。教学主楼是当时成都市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
1956年8月,学校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虽然教学、生活和工作条件还十分不便,但1400多名新生和300多名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学生,还是于1956年9月17日按时开课了。“成电的按时开课,是一个奇迹,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纷纷赞叹道。毫不夸张地说,杨志廷为成电的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
爱的支持:一家结下成电缘
当年,为了支持杨志廷全力参与成电建设,他的家人——妻子沈冰和三个女儿一同来到了成都。沈冰是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曾就读于延安医大、沈阳医大。1955年杨志廷到成都以后,她成为华西医大的调干生,在华西医大学习。1958年毕业后,沈冰开始在成电就职,当时的成电条件有限、校医院还未成立,只有一个卫生科,沈冰便担任了卫生科科长。后来校医院建成后,沈冰被任命为校医院院长兼卫生处处长(卫生科后改为卫生处)。自此,沈冰开始为成电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服务。
1962年,杨志廷夫妇
1958年4月,杨志廷被任命为三系(即无线电零件系)总支书记。1962年3月,杨志廷开始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学校考虑到他因战争负伤弹片一直未取出,身体较差,便只让他分管了相对轻松的后勤、保卫、民兵等工作。“文革”结束后,1978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杨志廷等人任成电的副院长。1981年2月,杨志廷任学院顾问。任学院顾问期间,杨志廷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无不每天坚持上班,或巡视校园。然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平型关战役时留在肺部的弹片,一直折磨着他,到了晚年身体虚弱之时,病情越发严重,咳血不止,终因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医治无效,于1983年4月10日逝世,享年68岁。
1982年冬天,杨志廷拍下了生前在主楼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在杨志廷的影响和教育下,他的三个女儿都十分优秀,出类拔萃,且各有千秋。其中,大女儿杨延力和三女儿杨妮成为杨家的下一代成电“继承人”。
1982年,杨志廷一家在成电南院拍下全家福
1984年冬,沈冰和三个女儿在成电南院家门口合影
爱的延续:三代人60年情不变
杨家大女儿杨延力出生于延安,小小年纪便跟随着父母来到了成电,从小在成电校园里成长、学习,受到了浓浓的熏陶。1965年,21岁高中毕业的她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上大学。怀着为成电发展做贡献的执念,她选择了在成电的507厂工作。1969年,在父亲朋友的引荐下,杨延力与汪智权初次相识,由此展开了一段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情投意合的两人,1970年元旦便结为夫妻。汪智权是四川泸州人,1972年还未恢复高考,他有幸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成电三系微型器件专业就读,圆了他的大学梦。受到父母的感染,杨延力之子杨东也于1998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读,毕业后进行了自主创业。
1988年,杨延力同丈夫汪智权和母亲沈冰在成电大门口的合影
与大姐杨延力相比,三女儿杨妮(曾用名沈阳)的性格有很大不同。从小活泼可爱、爱好文艺的杨妮,1976年就在部队的文工团工作,1982年,凭借自己的努力,杨妮考进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就读。1985年毕业后,她留校在学生工作部艺术教研室(现艺术教育中心)工作。杨妮心中一直有个舞蹈梦,于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开始建起了舞蹈队。“那时候学校艺术方面的活动经费较少,我就自掏腰包买服装、道具等。”说起当年,杨妮感触很深,“学生们需要丰富的课余生活、需要舞蹈的感染,所以我坚定地去做了。”她所做的一切,在当时的学生心中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后来,经学校同意,她又开设了几门关于生活淡妆、礼节礼仪、形体等方面的选修课,“我的选修课一下就火了,每一节课都是爆满,学生们争着要来听课。”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正是如此,退休之前,杨妮在学生群体里的名气都很高,受到学生们敬仰与爱戴。
2002年,杨妮和女儿刘馨在学校舞蹈队的练功房
杨家的成电之情也继续延续到孙辈身上。杨志廷二女儿杨延军之女吕红胤和三女儿杨妮之女均在成电就读。其中对三女儿之女——刘馨来说,成电,就是家的味道。回忆起来,她的童年时光似乎都是在成电校园里度过的,“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改造前的花园喷水池里抓螺丝。”怀着满满的成电情,1999年刘馨考入了电子科技大学通讯工程专业就读。懂事、乖巧的刘馨也遗传到了妈妈杨妮的舞蹈基因,“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就是舞蹈了。”她也经常参加各种比赛、艺术节等,“一不小心”就成了校园红人。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她很刻苦,做事儿很认真,大学的笔记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妈妈杨妮这样评价她。四年后,她选择继续留在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读研。舞蹈让她终身受益,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工作的她也时常在单位活动中表演舞蹈,“作为一名业余舞蹈爱好者,工作后还在坚持跳舞的人很少。”刘馨感慨到,“我还在坚持,若不是真爱,能做到么?”。
从1956年至今,杨志廷一家三代以成电为家,陪伴着成电度过了60年风风雨雨。成电,留给他们的不仅是回忆,更是雕刻他们生命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成电精神已深深注入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脑海里、血液里。成电就是他们的家,成电人就是他们的家人!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