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报头版:一流学科驱动“西部硅谷”
——电子科技大学加强学科建设纪实
文:黄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9-25 5533

  编者按:2016年9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一流学科驱动‘西部硅谷’”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加强学科建设的探索和成绩,全文如下:

QQ图片20160924141736.png

  一条好消息近日飞跃重洋,传到号称“西部硅谷”的四川成都:据汤森路透集团2016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等4个学科继续保持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序列,其中“工程学”排名更是进入ESI前1‰。

  在电子科大校长李言荣院士看来,学校工程学此次能够晋级为ESI前千分之一,“表明学校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和优势的工科学科群发展态势良好,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也正是如此——建校60年来,电子科大的学科建设已完整覆盖电子类学科,引领我国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成为“电子类院校排头兵”,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从电子行业到行业电子,优化学科布局提供技术支持

  学科建设是高校之魂。

  建设一流学科,就是要让学科能够真正站在世界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前沿,在那里的核心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产生引领性影响。

  电子信息学科群是电子科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等方向。学校对其在杰出人才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集成共享平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学校拥有院士7名,在电子信息领域稳居全国第一。

  然而,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光抓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就够了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是务实的电子科大人认准的一个“死理儿”。

  为此,电子科大开辟出了一条有“电子特色”的新学科建设之路,把“原本连学校主流学科都算不上”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硬是建设成为全国排名前10位的一流学科,同时其他新兴的能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航空航天等学科也获得迅速发展。

  2001年,为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电子科大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而后又相继成立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航空航天学院。2013年,电子科大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共建医学院。2014年起,学校又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大数据、信息医学等12个校级特色研究中心。短时间内,电子科大构筑了从分子细胞水平上开展动植物研究,从脑机制、脑成像到脑模拟进行神经信息过程分析的现代化研究平台,形成了以神经信息、遗传信息、生物信息和医学信息为特色方向的学科构架。

  在2015年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外骨骼机器人,帮助瘫痪两年的小伙子林寒重新站立行走,并完成了传递火炬的任务。而该中心就是一个在学校计算机、自动化和机电等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快速成长起来的跨学科的机器人特色研究共享平台。

老中青搭配,激发创造于无形

  在电子科大人的血液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到刚入职的“青椒”,都在为新学科建设提供动力。

  被誉为“中国太赫兹之父”的刘盛纲院士,从电子科大成立时就来校工作,如今83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天早早来到实验室工作。

  太赫兹波是处于宏观电子学与微观光子学过渡区域的电磁波,是电磁波谱中唯一待全面开发的频谱资源,在电子、信息、通信、生命、航天、国防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前景。20余年间,刘盛纲牵头组建了太赫兹科学协同研究中心,推动了以电子科大为牵头单位的国家“973”重大基础项目“太赫兹重要辐射源、探测及应用的基础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的立项,并带领电子科大的太赫兹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代表,33岁的计算机学院“牛人教授”邵俊明也传承了老成电人的创新精神。他在2015年创新性地把神经科学和大数据结合在一起,仅凭一张大脑的核磁共振图像,就能辅助医生提前预测出老年痴呆症。

  如今,邵俊明又把类似技术运用到了其他精神疾病诊断上,可通过患者脑部的核磁共振图像,成功判别出忧郁症、精神病、精神分裂等病症。

产业发展反哺学科发展

  除了来自学校经费的支持,从电子行业到行业电子,科技成果转化也为电子科大新学科的快速成长提供了经费支持。

  该校大数据中心主任周涛介绍:“在电子科大,学科建设和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后者对前者的反哺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体现:一种是来自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另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项目转化、委托开发,再回馈学校,从而进一步反哺学科发展。”

  据了解,大数据中心每招入一位青年人才,中心合作企业就会提供40万元到60万元的配套费用,并且提供办公环境,为中心进行基础前沿的研究提供帮助。学科建设是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的基础,产业化获得的经济收益,回报到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一个互相助力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仅大数据中心成功孵化的企业估值达120亿元。

  一个新建的学科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快速的成长?对此,该校党委书记王志强解开了记者的疑惑:“把政策用够用活,最大限度调动、激励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学校发展就像跑接力一样,要跑好我们这一棒。”

  美国硅谷,一片苗圃公园竟然变身为世界高科技中心,得益于斯坦福大学,这所高校诞生了上千位科技精英。同样,地处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地段,被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围绕的电子科大,会不会在“西部硅谷”的崛起中,成为中国的斯坦福大学呢?

  这,是电子科大人的未来目标。(本报记者 黄蔚)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