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六十年前,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部署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三校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内迁成都,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六十年后,我们怀着对创业者的感激之情,翻开尘封的案卷,对周总理部署建立成电的工作进行梳理,感恩六十年前为了成电砥砺前行的先贤们,再次向总理致以成电人崇高的敬意。
一、周恩来布局中国无线电工业
周恩来对无线电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党第一部“地下电台”的组建、第一套通信设备的研制、第一批通信骨干的培训、第一套通信密码的编制,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可以说,周恩来对我党无线电事业的贡献,已经成为他为人民革命和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周恩来敏锐地意识到无线电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对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作用。在他的亲自过问下,1956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无线电科学事业得以迅速起步。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局势持续紧张,原本脆弱的中国无线电工业和教育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紧缩沿海城市、布局内陆建设,成为当时领导层迫切的战略抉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西南地区凭借着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有利的战略位置,优先开始布局工业建设。周恩来曾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西部过去是落后的,但将来会成为我国建设的巩固的后方,我们的乌拉尔。因为那里有丰富的资源……上海基础厚、发展快,有责任去支援内地,这是很自然的。”[1]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华的156项重点工程安排在四川省的就有11项,红光、国光等无线电工业的重点项目集中布局在西南无线电工业基地的中心——成都。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经过1952年至1953年的院系调整,四川省(包括重庆市)仅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工科院校4所,没有一所专门承担无线电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院校。[2]面对这一形势,周恩来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3]对此,他明确表示:“过去,到底是工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争论不休……现在要把工业与教育结合起来。”[4]1955年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工业学校过分地集中在沿海城市的状况,在今后的发展计划中,应该逐步地加以改变……内地的高等学校应该按照合理的部署,逐步地建设起来。”
二、周恩来决策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向周恩来呈送《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中提出:“将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建立无线电工程学院。”4月2日,主管文教工作的陈毅副总理审阅后作了批示,并送陈云副总理审核。4 月7日,陈云表示同意高教部党组意见,并请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四位书记处书记审阅后退周恩来。这样就有七位中央领导人在短短几天内审阅了这个报告。
1955年5月,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正式决定在四川成都建立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并确定由高等教育部与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新院的筹建,由高教部负责配备师资,二机部负责行政干部。经两部党组协商,并报请国务院批准,组成了“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校名定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
1956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宣布,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对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观点的重大发展,为当时正在热火朝天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广大知识分子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三、周恩来推动三校电讯相关专业内迁
1956年前后,在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国内工业布局和建设进度重新调整的新形势下,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的师生就“迁与不迁”的问题出现了激烈的争论。1956年6月,南京工学院在给江苏省委的报告中提到:“集中西迁成都将不利于全国电子工业和电子教育的发展与布局。”[5]南京无线电厂等大工厂向江苏省委反映:“西迁对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厂校合作以及教育、工业的发展不利。”[6]当时恰逢周恩来到上海视察工作,江苏省委派员去沪面陈省委意见,要求留下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周恩来表示回京后立即开会研究。上海市委根据交通大学师生的意见,在给中央的特急电报中强调:“专家以交大西迁将影响学生质量、科学研究、特别是培养无线电人才的任务,要求改变部署,停止迁校。”[7]“……交大电讯系原定今夏调整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师资,是否可以留下一部分……,南京工学院原定调整至成都的亦可留下部分师资……把各校无线电师资过多集中在一、二所学校里,对将来发展不一定有利……”[8]高等教育部在报周恩来的呈文中也提到:“从上海的角度考虑,的确还需要一所机电性质的高等工业学校……在上海留一个机械电机方面的摊子。”[9]关于交大迁校是否必要的疑问进一步迸发出来。
消息一出,成电的建校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内迁工作遇到不少阻力。关键时刻,周恩来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推动内迁工作继续进行。1956年6月,周恩来根据南京工学院教授的联名电报意见,在听取了江苏省委的汇报后,返京主持会议,决定南京工学院仍需调派15位教师(后增至18位)支援成电建设。
1956年至1957年6月间,周恩来花费大量精力,听取各方面对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意见,有时会议从下午1时开到吃晚饭,晚饭后又继续开会到午夜。[10]1957年6月4日,周恩来在交通大学迁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工业的布局,教育的部署是不平衡的,不合理的……院系调整的必要性就在这里,必须肯定,否则会否定一切,引起思想混乱……”[11]“如别的学校都要回老家,如果我们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那就是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院系调整的缺点要克服,但不能否定院系调整正确的方针……”[12]周恩来还专门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讲到:“……无线电调整到成都,因为西南是无线电工业基地,不是调整早了,而是调整晚了,注意的晚了……”,“无线电搞迟了,必须抓紧搞,骨干师资必须加强,其他学校有人应调动,交大也是一样,包括交大的力量,必须支援。”[13]至此,关于三校电讯专业内迁成都再无大的争议。
四、周恩来点将吴立人
成电的首任院长吴立人,战争年代是冀中平原的一位抗日先驱,他曾奉命创办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抗战学院,并曾担任晋察冀分局党校秘书长,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1955年11月5日,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七局局长吴立人,被任命为新建学院的筹委会主任,主持筹委会工作。1956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任命吴立人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据吴立人的儿子吴淳先生回忆,周恩来曾专门听取吴立人汇报成电筹建工作及设想,并作出指示,将来要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和电子工业基地为基础,建成共和国的无线电工业基地。[14]
当时,中央把“迅速培养电子科技人才,以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吴立人奉命在短短一年内将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迁到成都,建设新学院,并要求一切工作都围绕1956年9月1日开学来确定进度。这个速度在全国筹建大学的历史上是空前,但吴立人毅然接下了任务,并动员三校教师共建新校。在筹建阶段,师资力量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吴立人为了给学校聘任院系学科领军人物,多次赴上海、广东、南京,深入细致地做专家们的工作,并在周恩来的支持和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同志的直接帮助下,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做学院顾问。吴立人在回忆成电建院的往事时说:“这些教授都是成电无线电和有线电学术和学科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是成电的功臣。”[15]
1958年反右时期,吴立人坚决反对把那么多教授、学生定为右派,并拍案奋起说:“没有这些优秀的老师,怎么培养国家尖端人才”。工作组说吴立人分不清“香花”“毒草”,就是右派,周恩来没有同意,他反对把吴立人定成右派,而只是定性为“严重右倾”。[16]
1979年,中央为吴立人平反昭雪,追悼会挽联写道:“高天悲泣冀中母亲痛失子革命红星殒兮笑语音容才智一代英杰赴中华,瀚海澎湃乡亲战友欲断肠人民之子殒兮忠诚坚定律己无愧祖国慰平生”。
吴立人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他和周恩来总理关于“建校”的承诺,没有辜负周恩来的殷切期望。如今的成电蓬勃发展,这对于周恩来总理,以及吴立人等在内的拓建者来说,该是最好的慰藉。
五、周恩来与成电苏联专家
周恩来在亲自领导制定1956-1967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时,重点提到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帮助研修工作:“对于我国较有基础的学科,聘请外国科学家来我国作短期的(一、二个月到半年)讲学,可以交流科学成就,提高我国学术水平……”[17]
1956年9月正式建校后,在周恩来的鼎力支持下,成电先后从苏联的莫斯科动力学院、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等5所工科院校和列宁格勒电工研究所分别聘请了弗·尤·罗金斯基、依·弗·列别捷夫等8位专家来校工作。其中列别捷夫曾任高教部首席顾问,罗金斯基专家则同时兼任成电院长顾问。
1956年8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间的协议,莫斯科动力学院功勋教授、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依·弗·列别捷夫来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根据列别捷夫后来回忆:“一开始,我并没有马上在中国开始实质性工作。因为中国高教部和第二机械部对于我应在哪个城市工作有不同的意见,并发生争论。争论最大的方案是我们在南京还是在成都工作……得出结论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具有最佳的发展前景。”[18]
正是周恩来致力于发展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密切中苏两国在科学技术的交往,才加快推进了苏联专家来华开展援助工作的进程。苏联专家们不远万里来到成都,他们的辛勤工作对建校初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苏联专家们获得了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名义颁发的最高奖赏——中苏友谊章,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年了,但他留在中华大地上的,是一代伟人的风范;留在成电人心目中的,是无尽的怀念和爱戴。在周恩来的决策和推动下,成电在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它已发展得伟岸参天,枝繁叶茂。六十年前,成电人薪火相传,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向周恩来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将传承和弘扬老一辈成电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以改革和创新的勇气,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主战场,努力把成电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以新业绩再创新辉煌。
注释:
[1][10][11][12][13]1957年6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交通大学迁校会议上的讲话
[2]四川地方史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教育志)[G],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23、24;重庆大学电讯专业1952年调入北京邮电学院
[3]凌安谷,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122
[4]周恩来. 周恩来教育文选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8- 79
[5][6]东南大学招生网 2016-04-29日文章 一路有你 | “无线”情深:东南大学两位院士一甲子的同窗之谊.
[7][8][9]凌安谷,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120、124
[14][15]梁凌主编,我们的父亲母亲(2)[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88、90
[16]吴淳回复滹南老叟文章《再说吴立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d4eaea01000auu.html
[17]1956-1967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18]列别捷夫:1956—1958我在成电的日子.《电子科大报》.2006-09-25
编辑:林坤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