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曾晖:每个句号都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
文:全成 图:王曾晖 来源: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时间:2016-11-09 13832

  “这篇文章,是整整迟到了6年的投稿啊!”翻阅着手里的《神州学人》杂志,王曾晖笑着说。

QQ图片20161101165449.png

  王曾晖,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近年来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各类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可谓成果累累。“搞科研的同学老师都知道,发表文章很多时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投稿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能够早发表的文章,尤其是有时效性的成果,尽量不要拖延投稿。”王曾晖一边看着记者狐疑的表情,一边笑着解释到,“可是这篇文章,却有个不一样的故事。那还得从2010年说起……”

迟到六年的投稿

  那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家级期刊《神州学人》向刚刚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旧金山领区第一名,并作为获奖者代表在领奖大会上发言的王曾晖博士约稿,计划刊登他的获奖感言和个人介绍。可是整整6年,杂志社却始终都没有收到来稿……

  直到2016年的一天,杂志社却突然收到了王曾晖寄来的稿件。然而,《神州学人》不仅没有因为迟到多年而拒收这份稿件,反而还用一整版的篇幅,将王曾晖的文章和伴随投稿的来信一起刊登在人物专栏。为何要“拖延”六年才投稿呢?而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曾晖回忆起了这些年来走过的历程,一个一个地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团:

QQ图片20161101165507.png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这6年里我到底干什么去了。”王曾晖说。其实,在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之后,2011年王曾晖又作为全球32名海外青年学者代表之一,参加了首届“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王曾晖回忆到:“通过那次活动,我了解了国内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应该努力的方向。”于是,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一直不断地努力,弥补自己仍然欠缺的地方,把自己锻炼成真正符合祖国科研事业需要的人才。终于,在2016年入职电子科技大学,开始了新的科研生涯。

  “大家一定会想,为什么当我初被约稿的时候不投稿呢?”回忆那时的情况,王曾晖说,其实当初收到邀稿邮件时,自己是非常犹豫的。“我觉得还没有达到足够高的标准,成为一个祖国真正需要的人才”他说,“如果那时就急于把有限的成绩登上杂志发表,我怕自己会不够谦虚谨慎,会愧对当时祖国对我一点点初步成就的肯定,所以一直不好意思回复约稿信。”所以接下来那些年里,他一直在努力继续提高自己,从博士后,到研究员,再到高级研究员,一步一个脚印,王曾晖用一项又一项的学术成果在科研的道路上踏实地前行。

  “那为什么今年想起来投稿了呢?”面对这个问题,王曾晖想了想,继续和记者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原来,在他通过数年进一步的努力取得了更多的成就,他终于觉得时机比刚获奖的时候成熟些了。于是,在回国参加工作前夕,他找出了6年前约稿的邮件,并将自己2010年在旧金山总领馆颁奖大会上的发言寄给了《神州学人》杂志社。“我希望当时的发言,结合我后来(而不仅是获奖前)的经历,能够对新一代神州学子们有所启发和激励。”王曾晖说。

  “这迟到了6年的投稿,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王曾晖笑着说,“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在发言中我提到:‘这个荣誉在为我过去几年的工作划上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的同时,对我而言更是会展开一个新的段落。’”看来,这也就是他在过去六年一直迟迟没有投稿的原因:因为他不希望这个奖仅仅成为对自己过去一点点成就的总结,而是希望这能够成为一段新的努力和奋斗的起点。

  也正因如此,《神州学人》在收到投稿之后,很快就全文刊发了王曾晖获奖感言《每个句号,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并将这背后的故事也一并刊发,文章名为《迟到6年的投稿》。在这里,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曾晖当时的获奖感言:

每个句号,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QQ图片20161101165539.png

  很多年前,我就听说过“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个奖项,身边的同学也有在谈论的,可我总觉得那和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的我,只是带着简单的梦想,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在走了不少弯路以后,我才清楚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真正的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弯路既像人生的转折点,也像一个个奠基石,少一个都不行,就像自己从事的科学道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开始申请自费生奖学金时,其实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因为我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做出过什么成就,只能说是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和大家一样,这点成绩诚然有自己的努力、汗水和心血,但是如果没有家人、朋友多年的支持和鼓励,没有迷途中恩师的指导和实验室同行们的帮助,我也不会有这样的成绩。而能有幸获奖,则是祖国对我这一点小小成绩的肯定。激动的同时,我也一直提醒自己,这是祖国对我的鼓励,绝不能够成为我骄傲的理由。

  出国以后,我才更加体会到“国家”的含义,有国才有家,正如歌中所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个奖项,让我更感到自己的荣誉早已与祖国连在一起。

  我不敢因为这点小小的荣誉,就觉得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人才。我们都知道,祖国地大物博,人才辈出,北京街头一个摆地摊儿的,都有可能是发过Science第一作者文章的人(注:此处应指2009—2010年被媒体报道的孙爱武博士;如是说,应该是缘于王曾晖博士自己也发过Science的一作文章)。我们国家有无数默默无闻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都在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而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却没有真正地为祖国的发展作过任何实质性的贡献,想起这个,我真的很惭愧,相比那些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们,我更是差得太多太多。要想成为一个祖国真正需要的人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在留学生中,很多同学也都在默默地从事着科学研究,别的领域我不熟悉,但是理工科实验类的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当实验需要的时候,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工作是家常便饭。就我自己而言,做实验的时候经常是早上八九点钟开始,凌晨二三点钟离开,在实验室过夜也是常有的事。

  此外,在我所认识的中国同学中,比我更努力、取得过更大科研成就的也不在少数。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来参加自费生奖学金的评选,但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不管这条路有多艰辛,都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奖项对我是进一步努力的鞭策。

  今天的这个荣誉,是对我过去成绩的肯定。而我的未来会怎样,还是取决于我现在怎么做。再过几个星期我就要参加毕业典礼了,在英文里“毕业典礼(commencement)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开始”。对我来说,自费生奖学金的荣誉也一样,在为我过去几年的工作划上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的同时,更是展开了一个新的人生段落。

  我们都知道一句英文名言: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译文: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未可知。只有今天是上天的恩赐,所以也被称作“礼物”。注:英文中“礼物”与“当下”是恰好同一个词)。我还会像以前一样,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的未来没有后悔。

  最后借用屈原的两句话与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又一个新的起点

  如果说当年的获奖,对王曾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么入职电子科技大学,就应该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如果说王曾晖博士六年前写的那些文字,如今发表在了国家级的期刊上;那他现在写的文字,又会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记者在王曾晖的招生信息中,发现了他《写给学生的一封信》:

  “我的学生,给未曾谋面的你写信,感觉就像父母将要面对自己尚未出世的孩子一样,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其实,老师之于学生,与父母之于孩子一样,哪怕将来有再多的不确定,有千万种的可能,有些东西却是一定不会变的:

  老师都想给学生最好的训练。在新建实验室的头几年里,我可以做到自己手把手带研究生,把我很多年科研经历中最精粹的部分教给你。因为我希望作为我的学生,你可以把从我这里学到的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如同父母对孩子一样:我想把最好的给你。老师都想给学生创造最好的机会。我会带你看到更大的世界,帮你发掘自己的潜力,让你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对老师来说,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实验室的发展伴随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如同父母对孩子一样:我想帮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我的学生,希望你可以了解,将来我做的一切,对你的要求,鼓励,批评,引导……都是基于这样的缘由。也许你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全理解这一切;但是如果你相信我,给我这个帮助你、陪伴你成长的机会,我会和你一起努力,一起去开拓一片新的天空。”

QQ图片20161101165524.png

  无论是国家级的刊物,还是招生信息里他给学生的那封信,从他的文字里,我们都能读到温暖,也能读到他对年轻学生的殷殷期盼和良苦用心,以及尊重学生、期待从心灵上触动学生的精神情怀。

  今年,电子科大迎来了六十周年华诞。王曾晖和身边的同事朋友们在共同庆祝的同时,也相约一起参加八十周年,乃至一百周年的校庆。也许那时候,他们这批青年教师已经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那么骄傲和自豪,觉得所有付出、努力都在那一刻得到了馈赠;如果再看到自己2016年写的文字的时候,王曾晖又会是怎样的感觉呢?那时候的他,会不会又找到另一个新的起点了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特别感谢一芽国际融合教育发展中心吴航老师,西安交通大学范世全老师,以及东南大学王莹老师在本文成稿过程中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链接:

  报道链接:http://yz.uestc.edu.cn/TutorDetails.aspx?id=2192

  《神州学人》是一份面向全球发行的国家级刊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创刊于1987年,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刊名;李鹏、严济慈、周培源、费孝通、雷洁琼、宋健、卢嘉锡、周光召、茅以升、钱三强、冰心、艾青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以及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美籍华人科学家都为该刊的创刊题过词。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