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青春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青春】卧龙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
文: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黄兰珏 刘啸天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6-11-10 10945

  编者按:11月15日-20日,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三项主体赛事终审决赛将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经过校赛、省赛、全国复赛选拔,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美国、德国、以色列、波兰、日本、韩国等国内外高校的400余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我校此次共有6支斩获四川省赛金奖的学生团队成功晋级全国终审决赛。在这一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创业赛事的舞台上,他们将与来自国内外的各路高手“对决”,一展成电学子的风采。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我校6支参赛团队的专访。本期,带领大家了解入围创业实践挑战赛决赛的“卧龙大数据”团队。

  经过两年的发展,“卧龙大数据”已经进入了“井喷期”。2016年,公司先后与“中国银行”“中诚信征信”“宜信集团”“美通社”等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使公司的业务渠道不断拓展。尤其是共建“亚太农业大数据平台”“中韩跨境电商自贸区”,使“卧龙大数据”的业务规模和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并荣获2016中国财经峰会颁发的“最具成长价值奖”。

01.jpg

  最近,公司还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公司估值已近1亿元,为下一步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能量。据“卧龙大数据”CEO王军的估计,公司今年的营收至少可以达到千万元规模,“不出几年,公司的估值将达到数亿元”。

  从2014年6月创立公司至今,“卧龙大数据”的营收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快速翻了几番。这一诱人的发展前景,在王军看来其实并不是那么匪夷所思、难以预料。早在他本科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时,他就感觉到,“大数据是一股大潮,我很幸运地就站在潮头!”

迫不及待

“大数据的道路上没有戈多,我们已经在路上”

  顾名思义,“卧龙大数据”其核心业务就是时下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这个词早在1980年就出现在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并被热情地称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然而,这一概念诞生后,便一直沉睡了三十多年,直到2008年9月《自然》杂志推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2009年,“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技术行业中的热词。

  2007年,王军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9年,他开始学习数据挖掘,此时,“大数据”也正在尝试从一种概念变成现实,但尚处于“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发展阶段。然而,自从了解到“大数据”的相关介绍之后,他就着迷不已。

王军与《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合影.jpg

王军与《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合影

  本科毕业时,王军本来已经拿到了数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但他还是放弃了月薪过万的工作机会,决定转入“大数据”领域继续深造。2011年9月,王军在计算机学院硕博连读,师从周涛教授钻研“大数据”。周涛于2010年3月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获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在大数据领域,周涛或许并不是国内最早的学者,但却是有深入研究和系统性贡献的学者。他出版专著5册,发表期刊论文250余篇。论文SCI引用超过4500次,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0000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论文达到23篇,H指数为51。

  2010年,周涛获得Chorafas Young Scientist Award——该奖项从1992年起每年颁发给全球不超过25名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2010年有来自麻省理工、华盛顿大学、慕尼黑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19名青年学者获奖。2011年,他又获得第12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此时他只有29岁,是该奖项的最年轻获奖者。

  王军从大三时起就与周涛有比较密切的接触。周涛的随和、平等与天马行空,让王军对“大教授”有了别样的认识,也让他觉得跟周涛教授学习很有趣味。更重要的是,周涛对大数据的敏锐洞察和精深研究,让他十分钦佩。回过头来看,王军认为,“我比较幸运的是,跟对了人、做对了事、站在了大数据的潮头!”

02.jpg

创业博士

“涛哥对我的期望是身家过亿”

  王军硕博连读的这几年(2011-2014年),“大数据”正在从理论和技术上日臻成熟,在产业化应用上也突飞猛进。2011年6月,麦肯锡公司发布了关于“大数据”的研究报告,对“大数据”的影响、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都进行了详尽分析,得到金融界的高度重视,而后逐渐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

  由周涛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百分点”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较早的“大数据践行者”,自2009年成立之后,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核心产品在电商、媒体、零售、家电制造、汽车、政府、电信、金融等多个行业的近2000家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也让王军深切感受到了大数据创业的魅力和机遇。

  “那几年,我切实感受到了大数据研究的强烈的实践性,也从身边的诸多创业案例中开阔了视野,感受到大数据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创业风口!”回顾读研的几年时光,王军说,从2013年底开始,自己便萌发了强烈的创业梦想,而且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作为导师的周涛教授在创业方面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也让王军近距离感受到了“创客”的热情。“涛哥很鼓励我们创业,他对我的要求就是,学业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并且身家过亿。”王军说,“涛哥给了我一颗定心丸,解决了后顾之忧!”

  2014年初,即将硕士毕业的王军开始着力筹划创立自己的公司。“打江山”的起步阶段,最缺的是“钱粮”和“兵马”。在周涛的支持下,王军通过自筹资金、共同入股的方式,筹集了100万元注册资金。

  同时,王军游说本科期间一起在“梦飞无线工作室”奋战过的小伙伴和研究生期间正在“互联网科学中心”深造的学弟学妹,拉起了一支具有项目经验和创业意向的队伍。曾在“梦飞无线工作室”一起做项目的计算机学院2011级本科生郭茂宋,今年已经从大数据研究中心毕业的2013届研究生王磊和彭中正,是公司初创期的几位“元老”人物。

  2014年6月,成都知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品牌为“卧龙大数据”。王军负责市场开拓,郭茂宋、王磊和彭中正负责技术和服务。在顺江小区租用的一个套三房子,是公司最初的“根据地”。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公司也几次“升级”搬迁,先后在成都合院小区、龙湖时代天街租住,后来团队规模超过30人,公司又迁入天府软件园,租用了30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场地。在成都高新区的支持下,公司现已在天府软件园金融广场F区获得了一个80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场地,2016年9月完成装修入驻。

厚积薄发

技术积累是起飞前的必要准备

  从2014年6月到2015年年底的一年半时间,是“卧龙大数据”比较关键的“成长期”。与筹划公司时的紧迫心情截然不同,创立公司之后王军反而更加冷静了。他认为,“大干快上”对于一个初创期的公司而言,无疑是十分有害的。

  公司若要走得更远,就必须做好技术积累、打造出一支能干的团队、探索出一套相对稳健的运营模式,炼出“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经得住考验、抗得住风浪、拿得下重大的项目。

  因此,“卧龙大数据”把重点放在了平台建设和技术积累方面。据介绍,大数据的核心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其二是数据处理技术。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和存储平台,大数据挖掘就“难为无米之炊”;而如果没有大数据挖掘,大量数据就只能是一盘毫无价值的“散沙”。

98c72a3f0b2e11a172af56285db412e1.jpg

2398f2dac4033d0ce8f1614b4596efaf.jpg

“卧龙大数据”分析平台界面截图

  在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卧龙大数据”在温江建设了自己所属的存储平台,并通过数据爬取和数据库开放共享的方式,充实了自己的数据资源。目前公司的数据采集存量已经超过PB级别,同时每天以TB的量级在更新,数据类别包含新闻、社交、电商、招聘、企业、旅游等方方面面。

  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则主要是深入研究开发“数据的跨域关联”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相关技术,以便把语音、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这些数据并批量处理,从而挖掘出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进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商业服务。

  同时,“卧龙大数据”通过“跨域关联”打破数据“孤岛”,把存在于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各类数据联系起来,全方位地综合描绘一个目标体,如把微博信息和手机信息、电商购物信息等数据通过同一个用户关联起来;把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车载GPS的移动数据、物流公司的递送数据、智慧城市中的文本描述等数据通过同一个地点关联起来,发现“1+1”远大于“2”的价值。

  目前,“卧龙大数据”已经具有国内领先的数据挖掘处理能力。其处理的数据类型以文本数据为主,包括键值数据、关系图谱数据、文本语言数据等。通过高效的算法模型、存取模型、搜索模型、排序模型,“卧龙大数据”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已经有诸多专利和软件著作成果。未来公司还将在数据采集、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面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

  “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标志,它使得在海量数据中做复杂分析计算成为可能,这也将是卧龙大数据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王军说,“卧龙大数据”始终以数据与技术为本,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新兴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中,确保公司的技术水平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同步,并期待能够为大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做出“卧龙大数据”的贡献。

初步拓展

客户规模与公司营收连续翻番

  在公司成立之初,“卧龙大数据”在业务拓展方面并没有冒进,而是以确保生存为底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团队建设、技术积累和平台建设方面。随着内部建设的不断成熟,公司外向扩展的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了。

  从2015年起,公司开始主动联系业务、寻找客户。“百分点”是“卧龙大数据”在创业初期的“开门客”,紧接着,北京、上海等几家业界知名公司,都成为了“卧龙大数据”的客户。等到2015年底,“卧龙大数据”的业务来源已经十分稳定,营收达到了几百万元,比2014年增长了近十倍。

  由于“卧龙大数据”的过硬技术和高水平服务,公司在开拓业务时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很多项目都是“一鼓而定”。与北京某营销公司建立联系,是偶然在一个QQ群里看到该公司发布的业务需求,于是主动与其联系,顺利达成合作协议。如今,它已经成为“卧龙大数据”的“常客”,每年都要向“卧龙大数据”采购百万元的服务。

  与上海某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公司的合作,也是“卧龙大数据”主动上门服务,一番洽谈之后便结成牢固关系。最终成为“卧龙大数据”的“大主顾”。总之,通过主动拓展、朋友介绍、慕名而来等不同的业务渠道,“卧龙大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建立起了比较庞大且牢固稳定的业务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组建了专门的业务拓展部门,并在客户定位、业务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操作运行方法。在公司架构上,也逐步演化出了更加清晰的“提供征信风控等金融大数据服务”的“金融事业部”、为品牌商做大数据决策支撑的“品牌事业部”和为公司整体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和算法设计的“基础事业部”。

爆发增长

2016年起事业发展出现“井喷”

  经过前期的准备,从2016年年初开始,“卧龙大数据”的业务发展迎来了全新的阶段。与国内最大的互联网金融P2P公司合作,拉开了“爆发增长”阶段的序幕。2015年12月18日,该公司旗下的一子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与业内“标杆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卧龙大数据”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并逐步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口碑。

  在此基础上,“卧龙大数据”主动出击,与拿到央行牌照的前八家征信公司紧密联系,并相继与四家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此外,一系列金融客户也正在接踵而来。

  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作为“卧龙大数据”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周涛教授也对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中韩跨境贸易网络自贸区”这一大型项目正是周涛教授的成功“牵线”。该项目由复青会中韩文化交流联络官、卧龙大数据政商合作顾问崔相文,全国青联常委周涛教授联合发起,由“卧龙大数据”打造的“中国大数据画像工场”承担了项目的实际运营支撑。

  “中韩跨境贸易网络自贸区”通过对海内外各大电商平台、各大社交平台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帮助中韩跨境电商企业选择国内外不同地区里评价最优、销量最好、利润最高的跨境贸易商品,为跨境贸易提供从生产、销售、仓储、物流、舆情、售后等全方位的精细化数据支撑。“近年来中韩贸易迅速增长,这个项目的前景十分广阔!”王军自信地说。

  后来,经崔相文先生的介绍,“卧龙大数据”又与某大型集团建立联系,并最终达成了共建“亚太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战略合作协议,从而将大数据业务拓展到了“农业大数据”领域。

  在这个项目中,“卧龙大数据”将通过中国最大的农垦系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收集最新最全的独占性农业大数据资源,并结合“卧龙大数据”的线上农产品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最终形成包含气象数据、土地数据、仓储数据、物流数据、终端消费者数据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从而服务于亚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业贸易精细化运营,最终形成中国最大的农业生态体系。

  2016年5月,“卧龙大数据”带着对公司的全新规划和商业计划书,开始主动接触国内知名的投资机构,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寻求投资。在一次路演后,“卧龙大数据”的实力和潜力都给投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此次融资。这也标志着“卧龙大数据”正式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身家过亿只是一个形象化的短期目标,”王军说,“卧龙大数据的愿景是,要成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用户画像公司,让每一家企业都能在大数据时代拥有用户数据分析能力。”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