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西都市报: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辞世
文:华西都市报 图:华西都市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5-01-24 2562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肖笛 实习生廖雪芝)

1422077319381421.jpg

1992年林为干与学生刘炎炎博士在一起

15岁考入清华大学
76岁攻克世界微波难题
培养200多名硕士博士
96岁驾鹤西去
  “以前每次上他家,如果送花或者水果,他都会告诉我们扔出去,拿文章来!”学生说,林为干常告诫他们“要做一辈子的研究生”。他还拿钱资助了许多学生出国留学。
受钱学森影响,卖掉车房从美国回国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报效祖国,这让林为干等留美学生热血沸腾。林老生前曾说,钱学森的抉择深深影响了他,他卖掉汽车和房子,于1951年9月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从教60余载
其中58年在电子科大
  林为干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57年受邀来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他一生共培养出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
年过七旬攻克
电磁学界哥德巴赫猜想
  1995年12月,林为干名为《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的论文发表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该文的发表宣告被称为电磁学学界“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道百年难题的攻克。当时他已76岁高龄。

1422077411455391.jpg

迈入老年时代的林为干每天仍要晨起阅读专业书、推导公式

他的情怀
  1950年,受钱学森影响,林为干卖掉汽车和房子,于1951年回到祖国。
  林老还拿出自己不多的存款兑换成外汇,资助许多学生留学。
他的治学
  近几年,林老先生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但仍保持着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晨起阅读专业书、推导公式的习惯。
  林为干常对学生说:你们要做一辈子的研究生,一辈子都要学习。
他的成就
  从教60多年来,培养了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是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
  1995年12月,林为干的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一举攻破电磁学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2015年1月23日9点30分,国际著名微波理论学家,“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林为干曾解开电磁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
  1980年,林为干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
  林为干从教60多年来,为我国电子学特别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他曾在90岁高寿时说:“希望每年都发表一两篇论文,要做一辈子的研究,当一辈子的研究生。”
最后的日子:发病前一天还在看书
  近几年,林为干老先生的身体状况一直是较好的,虽说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但他仍保持着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按时晨起阅读专业书、推导公式的习惯。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晚年,除了秘书协助各项工作事宜,学生请教问题,大家尽量都不去打扰他。
  “前天都还在看专业书,昨天早上叫他起床才发现他在冒冷汗,吃东西喂不进去,其间心脏有停止跳动。”妻子立刻打了急救电话,在医院抢救后,林老先生仍不幸于23日上午长辞人世。
  “前来悼念的学生多得数也数不清楚。”挽联一副接着一副地题写、挂起,题写再挂起……不到一个小时就挂满了院子。林为干从1951年回国后,就先后在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而至今,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教学的一线教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林先生编撰的。
  从教60多年来,林为干共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
最严的要求:探望只带文章不带花
  作为学生,也作为清华大学的校友,现任南开大学校长的龚克23日下午正紧急从重庆赶往成都。人还未到,他就托同学先为先生祭奠。信是这样写的:“沉痛哀悼林老师!他是我们为人为学的榜样,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对后学的帮助提携,他的谦朴淡泊,他的严谨认真,他的品格和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许多学生出来找工作都是林院士在帮忙操心,他还拿出自己不多的存款兑换成外汇,资助了许多学生出国留学。”
  “以前每次上他家,如果送花或者水果,他都会告诉我们扔出去,拿文章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林为干常说:你们要做一辈子的研究生,一辈子都要学习。还总是提醒学生,保持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接触。作为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谆谆告诫学子要“做一辈子研究生”,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在各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工作,业绩突出,推动了我国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微波人才培养和微波事业传承的中坚力量。
15岁考入清华大学
  1919年10月20日,林为干出生在广东台山县的律师之家。15岁便考上了清华大学。四年后,只有20多人顺利毕业,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之后,林为干考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报效祖国,“他拿3.5万美元的年薪仍要回国,我们还等什么?”林为干开始卖掉汽车和房子,于1951年回到国。
76岁攻克世界难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人认为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似乎他的科学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95年12月,林为干的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发表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一举攻克电磁学“哥德巴赫猜想”百年难题。
  继1950年还在读博的林为干在美国《应用物理》发表论文震动学界后,他又一次让世界震惊。
亲朋眼中的他
婉拒珍贵药材:
不可未病先用,否则病时便无药可用了
  从我记事起,每到晚饭后半小时,我的母亲就要告诉我不要喧闹,走路要小声,不能吵到了父亲“做功课”,再后来长大了就知道“做功课”就是学习、读书、读文献,做研究、写论文、做科研报告。这样的做功课他一做就是57年,而且他还要做下去。父亲的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就这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给了我。——林诘玉(林为干儿子)

  有一次我带了一些珍贵药材送给他,被婉拒了。林老先生说,药材不可未病先用,否则病时便无药可用了。——容启宁(香港城市大学)

  2006年春节前,我收到上百件贺信,其中一个仅手掌大的自制信封吸引了我。信封上的字迹似曾相识,我轻轻地拆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张纸片,上面贴有从别处剪下的三个图案,在纸片的中央写着“新年好”,纸片下方署着:林为干。先生的祝福顿时让我热泪盈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一位年逾八十高龄的老人正坐在轮椅上,紧靠着书桌,在温暖的阳光下,用一只不太听使唤的手握着剪刀正在剪下一朵小花图案……此时此刻,师从林先生三十年的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当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告诉我,你不继续读下去,一辈子会后悔的。——吴正德(教授、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受聘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报道链接: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50124/269695.shtml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