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学校立足精英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先行试点与逐步推广,探索多类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机制。学校于近期召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实施进展报告交流会,英才实验学院等14个首批获资助学院从培养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汇报。学校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这些学院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方面的相关报道,总结成果和经验,进一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本科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成为学校首批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实施单位,启动“壹系壹班”培养计划(即立人班六班)。秉承学院“沉稳宽厚、勤敏笃行、永争第一”的理念,该班培养计划采用“基础技能培养+精英导师指导+实训实践参与+专家顾问咨询”的四合一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在突出与国际名校接轨的教学思路、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激发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方面开展工作,致力于培养通信领域精英人才。
思路决定出路 雄厚师资强力领航
“壹系壹班”由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彭启琮教授担任班主任,设立阵容强大的“导师团”及“讲师团”。“导师团”由IEEE Fellow李少谦教授、梁应敞教授,以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邱昆教授、四川省教学名师李晓峰教授等25名导师组成,指导学员参与科研锻炼;“讲师团”由教学首席朱学勇教授、林水生教授等7名教学培养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负责小班研讨教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助力。
改革要从转变教学思路做起。通信学院就壹系壹班的培养体系召开系列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方面形成了几点重要共识:教学思路“两性一化”,即课程体现系统性与综合性、课程层次立体化;教学方法“加减互补”,即讲授式教学做减法、研讨式自主式教学做加法、扩展知识外延范围;教学内容“轻鱼重渔”,即知识点“轻”、获取知识方法“重”;实践环节手脑并用,即重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通过加强创新实践和课程挑战性,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适应性培养,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跨界融合、技术集成的能力。开展“数字逻辑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系统”等一批核心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以“通信原理”为代表的挑战性课程建设,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实现以教师和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彭启琮教授在研讨时讲到:“老师们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改变已有的思想观念,敢于去改革,去转变,学习国际顶尖大学的授课方式”。
其次,“导师团”通过互动交流与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了“行业认知与职业发展道路”“科研要求及准备方式”“无限的无线通信之路”等系列讲座14讲,组织到专业实验室参观实地考察。导师们渊博的学识,前沿技术的分享,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都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亲身经历也给学员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通过相互沟通,学员们找到了自己的学业导师。
壹系壹班在课余时间还开展了班标班徽设计、团队素质拓展训练、风采展示等活动。学员们从相识到相知,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班级荣誉感。
计划实施一年 培养成效初步显现
壹系壹班虽然建设时间不长,但是取得的成效却非常显著。部分课程与传统授课相比较,教学效果改善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我进步的要求明显提升,自律能力、自控能力和学习荣誉感得到有效加强。
2016年,班级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国家级奖项6人,获得“TI杯四川省电子设计大赛”等省部级奖项6项;学生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国际通信旗舰会议GLOBECOMM论文3篇;36人获奖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5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汇顶科技特等奖学金1人,世强一等奖学金1人,唐立新奖学金1人;17人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交流学习;学员吴志成和项目成员一起成立成都关键帧科技大学生创业公司;壹系壹班在2016年学校评比中,获“十佳立人班”称号。
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还存在一些困难,学生的自我认识、课程的压力平衡、主动性的养成过程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善。通信学院将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完善人员管理机制、全面参与挑战性课程、加压与减压并举、推进国际化视野等措施,不断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编辑:一戈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