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专访】尧德中:“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如何深入推进?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尧德中谈“电子信息+”
文:杨丽可 段其鹏 图:逆光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3-02 7939

尧德中.jpg

  本次学校工作研讨会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电子信息+”的发展指向。在我看来,这个“+”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学校从建校到现在已经在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了60余年的探索,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呢?我想,它在本质上反映了学校面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在ESI的22个学科门类中,电子信息居然只是工程门类中的一小块,说明它作为学科的前沿性和代表性都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学校必须要拓展,寻找交叉领域的广阔空间。学校这些年在“+”上也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建立了诸多的特色研究中心,期望在多个有潜在优势的方向上“开疆拓土”,这些都是很有远见的作为。事实上,学校的材料、化学、物理能够进入ESI前1%,得益于部分老师的“+”工作。但就学校的长远未来,这样的格局还是远远不够的。到底“+”什么?简单来讲,就是加关乎人类自身的“健康”,加“地方/国家/全球的重大需求”。而生物医学则既关乎人类自身,也是国家重大需求,所以它是许多一流大学重点发展的领域。

  从进化史看,小到一个生物种群,大到一个国家,其实都在追逐更有趣的、更美好的事物。科学研究也就是在探索天地间的“趣问”。每个生物种群、每个国家都会对其拥有的核心领地有着更清楚的掌握、更深刻的理解、更有效的经营,而在种群之间的边缘地带,则充满了未知和风险。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只有到充满未知的地方,同时又是风险较大的地方,才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因此,“电子信息+”既是机遇,也需要勇气。现在学校愿意提供降低风险的后盾,大家应该紧抓机会,勇敢探索。

  具体到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或者生物医学+电子信息,其实生命学院16年来的科研与教学一直在贯彻的就是这个“+”。我们一直认为,要交叉,必须要有对等的两个支柱,强强交叉才有更强的产出。经过了60年的发展,学校的信息学科已经很强,可惜在校内找不到很好的交叉着力点,原因就是学校在发展观念上存在较明显的“偏科”现象。近年来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建立医学院、生命学院,以及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加盟,但在全校层面上支持的观念和投入的力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当此“+”的氛围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发展生物医学,就是推动电子信息发展,就是发展电子科大的新观念。

  此外,为了交叉,为了创新,学校还应继续加大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学校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基础研究性的人才,学校应该在观念上鼓励他们继续在基础研究中发展,而不是不断地暗示、引导他们向工科转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同样也是“电子信息+”的力量源泉。

  总之,李言荣校长提出“电子信息+”这个概念,非常及时。我理解,当前的重心在“+”上,对学校未来的影响则在“+”的后面,目前未知或者说还不够明确的“后面”就是创新的空间。可以说是无限天地,大有作为。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