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人在海外】袁章润:多元共存 美美与共
——2017年寒假赴美“冬令营”记行
文:袁章润 王晓刚 图:袁章润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03-13 6642

  美国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留学胜地,我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的缘故,我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别感兴趣。在我的想象中,美国最大的特点和最大的魅力,就是其多元文化的共存。我也一直很好奇,究竟被誉为“大熔炉”的美国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

  但好奇总归是好奇,它永远也替代不了一睹真容的满足,幻想也总比不上实践力行的难忘。2017年寒假,我有幸得到了学校组织的赴美参加“冬令营”的机会,拾掇好自己的好奇与幻想,我真正踏上了想象中的大洋彼岸,去一探究竟。

mmexport1485348568090.jp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袁章润同学(前排右四)与同学们在美国巴鲁克学院留影

临行嘱咐:“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

  这次的游学项目由电子科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组织,并由副书记谢继华与李伶俐老师带队。参加项目的共有17名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政管学院,其余的同学来自光电信息学院或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等。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纽约,不过在行程中也会安排前往华盛顿做短暂的停留,以便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领略美国的多元文化。

  报名参加“冬令营”之后,我度过了一段持续而煎熬的期待期。我最想听到的消息,就是自己的顺利入选。2017年新年伊始,“冬令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终于较为密集地开展起来了,我和团组的其他成员一样怀着紧张和期待的心情仔细地开展着相关的准备工作。

  有一天早晨,我和团组成员一同前往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我们在浓重的晨雾中排队、闲聊,以缓解略显紧张的气氛。期间,我反复地整理手中的资料,以确保接下来的面试能够顺利进行。幸好,在面试的时候,因为有了充足准备,再加上大家在面试过程中从容应答,签证办理过程十分顺利。

  临行之前,开一个“行前会”是十分必要的。带队的两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谈,并反复强调与项目有关的各方面注意事项。在我看来,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团队意识。我们要团进团出、共进共退,这可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带队老师还告诉我们,在到达纽约之后,一定要带着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尤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比较陌生的文化,甚至有些时候这些文化与我们一直接受的主流文化产生冲突或背离的时候,一定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文化,从对方的历史传统或现实基础中去寻找这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行前会”结束后,大家便着手进行具体事项的准备。我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只等这次别样的远行起航了……

初来乍到:这里的夜色静悄悄

  北京时间2017年1月10日8:05,我们从双流机场起飞了。纽约时间2017年1月10日19:05,经过长达15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成功落地纽约。暮色中的纽约还飘落着零星的小雨。就这样,这个繁华而陌生的国际大都市,以这样特别的方式与我们初次照面。

  或许我们从未看过凌晨四点的成都,但归功于调皮的时差,我们这次却有机会一睹凌晨四点的纽约。隔着百叶窗,可以看见在柔和的路灯下,湿润的街道发出盈盈的光。偶尔从远方传来汽车疾驰而过的声音,让我愈发清醒地意识到此时此刻的宁静。沉睡的周遭和我有些喧闹的内心,在这样的夜色里都异常清晰。

  一步一步地,晨光不疾不徐地点亮了天空。就像在逐渐旋转声音的开关一般,城市随着日色的明亮,也渐渐有了声息。次日早晨8:00,同学门在酒店大厅集合,然后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一同乘坐地铁前往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

  巴鲁克学院(Bernard M.Baruch College, CUNY)是一所以商科著名的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熨斗区的公立大学,也是纽约城市大学的学院成员。据了解,它的前身是1919年由纽约市立大学商学院与土木管理学院独立出来成立的College of the City of New York。1965年,为了感谢荣誉校友--华尔街的投资大师、白宫政客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M.Baruch)捐助学校9百万美金,遂于学院名称前面加上Baruch。

  巴鲁克学院没有修建校园围墙,所以学校与都市风情融为一体。从远处看,学校的外体建筑色彩主要为灰色,这样的色彩让学校与其他建筑略显不同,显得更加沉稳而大气。进入学校后,我们进行了身份记录,校方也给每一位同学办理了学生卡,便于我们进出学校。

mmexport1486303701679.jpg

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

知行合一: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相辅相成

  我们在巴鲁克学院的课堂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关政府等公共管理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其二是针对演讲能力与演讲技巧的讲解和锻炼。前者大多以老师主讲的形式开展,巴鲁克学院的教授们讲课十分耐心,并引导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

  但在我看来,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们针对学生的演讲能力与演讲技巧的讲解与锻炼。刚开始上课时,老师先让大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按照座次顺序,依次地用英语作介绍。刚开始用英文表达自己时,大家都显得十分羞涩,后来,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各种形式丰富的演说活动热烈开展起来。原本可能枯燥的英语学习成为了真正的演说大餐。

  在课堂上,我们争相竞选模拟的leader,在演说中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我们用尽各种想象推销给定的产品,在解释中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我们使用不同的形容词,在观察图片时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描述……一个个难记的、晦涩的单词就这样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逐渐被我们熟练掌握。我们也从羞于谈吐,逐渐进步为自信表达。

  除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课堂学习之外,巴鲁克学院还为我们安排了外出参观实践的学习环节。给我深刻印象的一次参观活动,是去看纽约市最大的非营利组织之一——New York Cares。该组织的负责人在放映室为我们详细地介绍New York Cares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性质,以及该组织在发展历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艰辛,还分享了在工作中遭遇突发事件时处理与解决问题的心态与举措。

  据介绍,New York Cares是纽约市众多公益组织之一,它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让志愿者们有序地参与他们所热衷的志愿活动。它通过向社会筹资以获得必要的运营经费,这些经费大多用于购置志愿者开展活动中所需要的物资。此外,它还在组织保障方面为志愿服务提供支持,设计许多志愿项目供各种志愿者进行选择,这直接为志愿者们减少了许多操作上的难题,也可避免志愿者们因为烦难的活动设计对志愿活动望而却步。

  另有一次,我们前往华盛顿参观了林肯纪念堂。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曾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没错,这些东西以前对我而言仅仅只是历史,只是浩繁的众多知识点中的一个。但当我们参观林肯纪念堂时,看见巨大的《宣言》真实地、赫然地张贴在墙面上时,我停下脚步,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了起来,似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力量。

  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参观考察,都让我的认知有了全新的开拓和升华。学习中不断突破过去的囹圄,让我觉得新奇不已。

文化感受:文化的浸染力会浸透我们的肌肤

  在纽约居住的两周时间里,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短距离的出行,都让同学们感受到美国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体味到令人着迷的异国文化。

  ——我们一同登上帝国大厦,在凛冽的寒风中,一览纽约醉人的都市繁华。在夜色中跳动的灯火,是活力不熄的象征;

夜色鸟瞰.jpg

站在“帝国大厦”眺望夜色中的城市

  ——我们一同走过布兰林肯大桥,在温暖的日色中,感受同游出行的欢快氛围。大桥上接连的锁,停驻了许多人的情怀;

  ——我们一同参观自由女神像,在徐徐前进的客船上,细细品味摇晃中的崇敬。飘来的海风,吹散了我们的愁;

  ——我们一同观赏百老汇歌剧,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无尽的文化感召。蹦跳狂欢的投入,不知唤醒了多少人对市民文化的思考……

  这些都是我们领略到的独属于美国纽约的文化特质。然而,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参观大都会博物馆带来的震颤。  

  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位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按照计划,在大都会博物馆我们有三小时的自由参观时间。在正式进入之前,我做好计划,打算大致走遍整个博物馆,粗略地看看每一个展馆,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馆稍作停留。不过果真应了那句老话“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想到我宝贵的三个小时在进入的第一个展馆里就被全部用尽了。这个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也是我唯一参观过的展馆便是古埃及馆。

  数量众多、保存良好的器物,毫不费力地向我们还原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灵气。暗金色的灯光下,看见古铜色的面罩,就好像可以听见它任由时光打磨的声音。装饰得丰富多彩的古棺整齐地排列,空气好像也更加凝重了。我小心翼翼地踩在地板上,有时会有恍惚的感觉——我难以抵达的历史正以令人震惊的姿态全力拥抱着我……

  我惊叹于古埃及人民的聪颖和坚韧——想必是反复的机械动作,造就了石质器皿上的沟壑;想必是精细的测量,打造出如琉璃质感的酒杯。我来到这里,感受到了这种聪颖和坚韧,而且非常强烈。可能会有人说,宏伟的博物馆数不胜数,实在不必如此大惊小怪。或许没错,宏伟之物的确不胜枚举,但每每有了深刻领悟,我还是会惊叹不已。

  我真的没有想到,纽约的博物馆,会如此完整、丰富地保存着古埃及的文物。有些时候,我会觉得,文化的浸染力远远超过知识的浸染力,因为它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你的脑海,它更能浸入你的思想,浸入你每一寸身体。

  时光飞快,为期两周的“冬令营”活动圆满结束了。在这两周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断体验、不断尝试、不断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在实践出游中收获难得的体验,在文化感受中享受另一种风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确实应该如此,它贵在“知行合一”,所以需要持续的尝试才能够持续地突破!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