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术追求就是我的诗和远方。”2016年7月,在宛若留白画卷般的湛蓝天空下,资环学院2015级学生郑迪诺怀揣着希望和憧憬,登上了飞往日本的飞机。
为什么要去日本?郑迪诺反问:日本这样一个人口集中、资源贫乏的岛屿国家,它的资源与环境状况难道不让人感到好奇吗?不错,她此行正是带着许多疑问要去求证的。
带着疑问出行 结缘“环保大国”
提起日本,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也许是美味的寿司,也许是有趣的动漫,也许是敏感的政治,但无论是哪一种,很少有人将日本和“环保”联系在一起。郑迪诺却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出于好奇,选择了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这或许为她此后赴日交流埋下了伏笔。喜爱动漫和日剧的她,很早就对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网上的很多讨论,更是激发她想去亲眼求证。
所以,当辅导员在群里发布各种出国交流项目信息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次“翔飞-日本环境保护调研项目”。此后,她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消息,并经历了从填表到递交材料等许多手续。由于学院对该项目提供了大力支持,因此她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一切都很顺利。
就这样,郑迪诺来到了一水之隔的日本。由于是第一次亲临日本,因此,对她而言,日本无疑像一块“新大陆”。“真漂亮!”这是日本的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留给她的第一印象。
作为亚洲的第一大城市,东京的生活节奏真的很快。放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色小屋错落有致,街上车水马龙,路人行色匆匆。在这里,时钟指针仿佛始终带动着经济飞速旋转。然而,她惊讶地发现,东京其实是个安静的城市,虽然人口密集,但大多数居民都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声音,可谓是安静却不失热情。
郑迪诺一行最终抵达了上智大学。在东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上智大学的占地面积并不很大。由于它是由一位神父创建,因此校园里有很多古老的房子,还有一个小教堂。同时,上智大学里也有一些现代化的高楼,设施齐全。虽然图书馆并不大,但也都引入了现代化高设备。
给郑迪诺等人上课的教授为他们接风洗尘。随后,学校便组织他们进行了参观活动。夜幕降临,一行人有说有笑地共进晚餐后,就都回到了住所——奥林匹克中心。
初识上智大学 感受课堂教学
上智大学人才济济,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聚集在这里。在为期十天的访问学习中,上智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Puthenkalam教授,前日本环境省官员冈崎雄太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黄光伟教授,以及来自加拿大、正参与日本环境部环境政策调研和制定的Anne McDonald教授等六位教授分别为同学们讲解了日本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历史、政策、法律法规等丰富内容。
令郑迪诺感到印象最深的是前日本环境省官员冈崎雄太教授。这位曾经来过中国、现住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里的教授,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有时也会用中文和学生们交流。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会比较放松,他时常会给学生们举些例子,讲讲他以前的见闻感受,将环境政策讲得生动有趣。
然而,初来乍到,郑迪诺还是感到不适。原因在于日本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发展得又深又细,每一门课程都会进行深入解读,每个老师都很注重课堂互动,这与国内的教学方式形成明显反差。
刚开始,郑迪诺感觉很不自然。老师们似乎也察觉到了同学们的犹豫,因此,他把学生分了不同的小组,让不同高校的同学相互汇报交流,在此过程中慢慢消除胆怯,从而能够应付自如。
虽然是在日本,但课堂上所用的语言并不是日语,而是全英文授课。在郑迪诺的印象中,“老师上课并不会讲太多特别专业的词汇,即便有一些,也还是可以听懂,而且日本人说英文的速度也不是特别快。”
其实,一般的暑期交流项目都有一项对英语成绩的审核,如果英语成绩不达标,申请的成功率就会下降。不同的项目要求虽然不同,但无不重视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对而言,日本的国际化教育可圈可点,尤其是日本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完整,受重视程度较高,几乎全部用英文授课。
就国内外发展环境相比,郑迪诺也表示,如果可以的话,自己十分愿意到日本学习更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然后回国迎接环境治理的挑战,造福祖国人民。
曾经的噩梦 今日的天堂
除了课堂学习,郑迪诺还实地参观了日本的许多环保项目。参观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千叶县的手贺沼公园。
时值盛夏,湖水澄澈碧绿,可以清晰地看到湖里嬉耍的鱼群。沿着手贺沼公园的河堤漫步约500米,便可见大簇大簇竞相开放的荷花映入眼帘。又有鸟声和鸣,甚为热闹。公园里的大片绿茵,是老人和孩子们的乐园,他们享受其中,不亦乐乎。
这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公园,美得令人不忍回顾它的过去。大多数日本人都知道,今天的美丽天堂,几年前是一个噩梦。当时,由于受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影响,东京圈附近地区都收到了严重污染,手贺沼的污染程度更是居高不下。
那时候,手贺沼的湖水沉积物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特别高,附近的陆地土壤中,放射性元素也超过了规定废弃物的浓度。手贺沼也因此被认为是受污染最严重的沼泽,连续26年位于核污染湖泊榜首。
此外,污水排放也曾引起水俣病肆虐,整个日本为之震动,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措施:加强了法制建设,加强了医学治疗,开渠引流,置办垃圾过滤设备,进行垃圾分类,并派遣专人管理。
经过几年治理,手贺沼公园渐渐恢复了年轻美貌的容颜,它也成了日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治理污染、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得典型案例。
参观公园后不久,郑迪诺和同学们来到了第二站——东京都水博物馆。这是一座体验型博物馆,馆内有一个小小的电影展厅,滚动播放各类科普短片。里面还设有各种体验设备、标本展览,还有一些可以体验的游戏项目,比如智力问答等,让大家在游戏中了解有关水质净化、水的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在博物馆底层还能看见地下输水泵,工作人员为他们详细讲解了水泵里水的来源和运转情况。
在日本生活的几天里,她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在日本人的住所外面,有好几个不同类别的垃圾桶,每天吃的、用的产生的各种垃圾会按照严格的规定,用垃圾袋装好,分门别类地放进不同的垃圾桶中,并且都会有专业的人员将垃圾拿去处理,做到了充分利用资源。
这种对待环境严格而缜密的态度,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环境保护事关每个人的生存,防污治污更是刻不容缓。日本的环境工程系统完备而且成熟,很多治理手段和成功经验都堪称环保领域的标本。如何让祖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美,或许日本的案例值得我们研究。
有诗有酒 且歌且行
在课余时间里,郑迪诺一行还参观了东京市内最古老的寺庙——浅草寺,并前往伊豆享受温泉,还登上日本的标志性建筑——东京塔和天空树,切实体验了日本的文化。
日本学生的课余时间同样很丰富。上智大学里设置有一块公告板,上面贴着很多关于社团活动的宣传、海报和告示,学生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似乎成了当地学生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
与四川人偏爱米饭相比,日本的学生似乎更偏爱拉面等各种面食,面食的种类也特别多。不过,日本人也会吃一些以米饭为主的日式套餐,寿司更是日本人的喜爱。在饮食方面,郑迪诺并没有太多不适,“只是整体物价太贵了!”郑迪诺笑道。
谈起此次旅行的最大收获,郑迪诺感叹道,“因为在日本的时间较短,要说真正学到的知识其实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收获在于,这期间有机会和其他高校的同学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出一次国就会有很多新的认识,可以了解到外面很多不同的情况。”
在项目结业测评中,教授让各高校的同学分了小组,并就“中国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了项目答辩。各组同学从水污染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分类、电子辐射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发言。郑迪诺所在的小组虽然没有成为最佳小组,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实力,获得了老师的好评。
这次短暂的日本之行让郑迪诺感到很值得。她表示:“如果其他同学有条件,特别是那些有意愿出国深造的同学,可以提前参加类似的短期交流项目,这也算是一个提前适应的过程。当然,来了就要好好学习、用心观察,不要真把它当作旅游了。”
现在,郑迪诺计划毕业之后继续出国深造,深入考察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得失。她说,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美,这个朴素的愿望里不仅有自己的梦想,也有很多很多人的诗和远方。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