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人在海外】王彦劼:多读一些,多想一些,多做一些
文:学生记者团 史佳磊 王晓刚 图:史佳磊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03-26 5836

  “我自己感觉涉猎面还是太窄了,因此,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多读一些,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实事。”回顾在新加坡为期两周的学习和生活,电子科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的王彦劼就这样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心得体会。

  2016年暑假,他参加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项目。出发前一天,他还在简阳支教。8月13日连夜赶回成都,14日早上10点即飞赴新加坡,4个小时之后他已经到了下榻酒店。时间挺赶的,这次去新加坡也是短期交流,但他觉得收获很大,不虚此行。

一个“靠谱”的交流项目

  王彦劼起初并没有明确的出国计划。但是,在一个国际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大学里耳濡目染,他也有了想出国的冲动。学院的辅导员很关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网站上发布的出国项目信息,经常会推荐一些项目给同学们;王彦劼也从已经出过国的学长学姐那里听到了不少参加项目的故事。

  因此,他从诸多项目中最终选择了2016暑期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项目。该项目只有两周时间,但内容安排得不错,第一周到公司去实习,第二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上课,既开阔视野,也提升能力,被学长学姐们评价为“物有所值”。

  填表、申请,出国的手续办得十分顺利。抵达新加坡时,那里刚过完“国庆节”,街道上的各种国庆广告中,还保留着国庆的热烈气氛。抵达酒店后,他先去休息了一阵,晚上才和大家一起去酒店附近逛了一圈。

  新加坡的华人很多,几乎是随处可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食堂吃饭,常常会听到临近桌上用餐的学生用中文交流。“仔细一听,咿呀,是天津话、四川话……国内各地方言在新加坡都有!”王彦劼说,外来移民要在新加坡取得“国民待遇”并不容易、条件严苛,但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去新加坡留学、工作。

  他们入住的酒店附近也有很多华人。“有时候你和别人用英语聊了半天,然后聊到你是中国人,他也会说:‘啊,我也是中国人啊!你家是哪里的?’‘噢噢,老乡啊!’”据介绍,新加坡的中华文化氛围也很浓厚,华人的文化和风俗在这里也落地生根,例如,他当时赶上的“中元节”,庆祝内容几乎和国内没有什么两样。

  正因如此,去新加坡的项目一般对中国留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不高。即便在课堂上用全英文授课,“只要你过了英语四级,再配合PPT,一般的讲课内容都能够弄懂!”他说。

P1020595.JPG

两个十分吸引人的实践项目

  到新加坡之后,按照预先安排,他们的第一周时间都在新加坡著名的房地产公司——ERA实习。先听两次理论课,然后学习如何做项目,最后,他们拿到了实战演练题目:做一个卖房子的宣传创意方案。

  这是王彦劼第一次尝试做广告策划。根据他的观察,新加坡的企业宣传方式有很多,而且广告十分讲究创意和传播效果,不会采用生硬的“灌输”或“劝服”方式,而是通过艺术化的广告策划,来引导或诱导消费者,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实习过程十分有趣的,他们聆听并分析了许多营销案例,然后分组尝试如何用新颖的创意来赢得消费者。他们小组的作品,最终也引得了公司的好评。但在他心目中,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对一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实践体验,对开阔思路十分有益。

  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也发现新加坡学生的关注面很广泛,思考的人生问题不会局限于“就业”或“考研”等问题,而是比较看重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这种素质以后可以运用到专业之外的各个行业!”

图4:在ERA公司学习小组讨论.JPG

  实习结束后,他们就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上课了。由于是短期交流,所以,在专业领域并不会学习十分系统、深刻,而是以项目的形式,使学生综合性地去解决一个问题,已提升学生的创新开发能力。

  他们上课的地方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学城。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学城于2011年8月正式开放,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主校区肯特岗校区(Kent Ridge Campus)北部,与主校区分立于亚逸拉惹高速公路(AYE)两侧,两校区由高架桥横穿高速公路相连接。

  大学城里,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耶鲁大学合开的课程。他们基本山是上午上课学理论,下午做项目开发,晚上时间自由安排。其中一门课程给王彦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要求他们小组设计一款夜店APP,并设定具体条件:如果要把这款APP应用于中国,设计时要做哪些特别的考虑?

  这是一个有趣的题目,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新加坡灯红酒绿,夜店很多,年轻人逛夜店、酒吧就像国内在街边撸烤串一样稀松平常。王彦劼梳理总结了一下韩国的夜店App,发现这些App服务功能挺多,但就是没有视频直播功能。

  他认为,“没有直播,就等于没有分享功能!”因此,他们小组在设计中特别加入了视频直播分享功能,这样,“年轻人去了哪个夜店,就可以直播分享、发视频动态,将夜店的品牌效应扩散出去,让网友看到这家夜店是多么火爆,吸引更多顾客。”这个创意为他们小组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图5:在耶鲁新加坡国立学院APP设计课上小组讨论.JPG

校风学风里的人文气息

  对于王彦劼来说,对他触动最大的还是图书馆,因为这是做作业查资料必须要去的地方。新加坡是世界各大名校办海外校区的重地,其中,“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即是一个典型案例。据说,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办的第一个人文学院。

  王彦劼多次去过“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图书馆。这里的公共学习区域看起来安安静静,大家仿佛都在自顾自地独立学习,但在隔离出来的一个个小房间里,小组讨论式学习就十分热烈了。

  小房间的隔音效果很好,同学们在房间里讨论,完全不会影响公共区的学生,也不会影响其他小房间里的学生。王彦劼认为,这种可以互相交流的场所,培养了新加坡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和写作能力,也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当时虽然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暑假,但图书馆里学习的人很多。除了阅读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书,他发现,新加坡的学生看的书很杂,涉猎面比较广,经常会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这一点让王彦劼觉得,与新加坡的同龄人相比较,自己读得少、想得少、做得少了,过去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的意义。不仅如此,他还了解到,新加坡学生会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甚至是极限运动,不仅用知识武装头脑,也会加强锻炼、提升体质、舒缓心情。

  有一天早上,王彦劼到校比较早,便在校园里晨跑。路过学校的博物馆,就顺便进去看了一下,不料被其底蕴感深深吸引。他本来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多有涉猎人文书籍,这番来到博物馆穿越于历史的光影之间,十分受用。

“花园城市”不一样的风情

  每天晚上都是他们的自由安排时间。带队老师会提议大家去一个地方,不想去的同学也可以自由组队一起出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很不错,交通发达,尤其是轨道交通发达,地铁线路密布,去哪儿都很方便。在新加坡这几日,他们先后去了市中心、牛车水(Chinatown)以及海滨地区,还参观过博物馆、重建局、新加坡管理大学。

图6:新加坡海湾夜景.JPG

  有一天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位带队老师Kevin带着同学们去著名的芽笼(Geylang)社区吃“田鸡”。芽笼在新加坡金融区以东,是一个“庙宇多、会馆多、美食多、风月场所也多”的复杂地区。走累了,可以到食阁或咖啡店喝饮料解渴,或享受一顿美味佳肴。

  在王彦劼的印象中,芽笼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最好的“标本”,有宗教与世俗,有美食与娱乐。他用一个词来形容芽笼,就是“繁而不乱”。在美食区,他们终于吃到了Kevin推荐的美味“田鸡”。“田鸡”在这里的受欢迎程度,与电子科大沙河校区附近的“徐胖烤蹄”、“绝味鸭脖”或“老妈兔头”相比绝不逊色多少。

  Kevin告诉他们,可以买一个“田鸡”带回宿舍吃,并且嘱咐他们“买的时候一定要叫上我哦!”原来,Kevin是这里的美食专家,知道每一家的味道、价格,能帮忙买到又便宜又好吃的东西。这里除了小吃云集,还有各色水果令人垂涎。王彦劼买了一个榴莲,读高中时就很想吃但没有如愿,今天终于圆梦了,感觉很带劲。

  学校附近的小吃也很多,新加坡中山广场也有几家美味的餐馆。由于新加坡本就华人很多,因此这里的中餐馆也很多。只是,新加坡中西融合,华人的文化“入乡随俗”,吃饭的时候既不是用筷子,也不是刀叉,而是将叉子和勺子一起使用,十分怪异,却也独特。

未来:明确目标,砥砺前行

  新加坡之行虽然短暂,但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让王彦劼更加明白出国学习的意义。谈及未来的出国计划,王彦劼表示,这次短期留学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以后如果要参加长期项目,一定要更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王彦劼建议,“短期项目可以带着半旅游半学习的态度去开阔自己的视野,但如果是长期项目,一定要明白出国的目的是什么——花了这么多钱,还是要学点东西回来的!”他建议最好是带着课题、项目或自己的研究项目出国,寻找匹配的大学、专业和导师。

  同时,要在国外好好锻炼自己的交流表达能力,多多参与国外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见识多了,就会对很多事情有新的想法。

  王彦劼的专业是智能电网,这一领域是最近几年才火热起来的领域。他认为,毕业后出国,可能会去智能电网发展的比较好的美国,不仅要从学术上提升研究能力,也要较为深入地考察行业的发展进程。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