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有人跟你说一进大学就知道四年后的自己要干什么,那他一定是骗你的。”2016年度“成电杰出学生”武翔说,“大一刚来到成电,我也没什么特别具体的想法,就是每件事都去尝试一下,然后努力做到最好。”
在成电求学的几年里,来自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他用行动一步步地践行着自己“做到最好”的要求——专业学术方面,发表5篇SCI论文(4篇一作)、申请并授权6项国家专利、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活动方面,负责2项创新创业项目,担任IEEE学生分会学术部长、物理竞赛国赛队领队。
靠着浓厚的兴趣和超人的毅力,武翔最终在自己所爱的领域做到了极致。
奋起直追,挨个推导公式定理
和许多人一样,初入校门的武翔也很迷茫,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当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单摆在眼前时,他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到了第二个学期,武翔慢慢“醒悟”,对原来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渐生厌恶之感,开始变得积极向上。由于第一个学期学业的荒废,成绩落下了不少,尤其是微积分。为了弥补差距,他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学业上:每天早上七点半的教室里的灯光,晚上十点二十五保安的催促,成为了他的日常。
由于第一学期没有调整好状态,养成良好的习惯,武翔在上课时只能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尽量坐到第二或第三排,而且一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书中的题目不完全搞懂就决不罢休。“上课一定会拿着笔记一点东西,不论它重要与否,以求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不然极容易走神。”武翔说。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后,武翔慢慢达到了“每一本书都没有不懂的地方,每一行字都了然于心”的状态。他曾经用一两天的时间将微积分课程中的定理和公式全部推导了一遍,发现尽管在课堂上似乎已经听懂了一些典型的、有难度的定理,但自己第一次独立推导时依然困难重重,错误百出,思绪、逻辑都不尽如人意。于是,武翔一边反复推导,一边总结问题,不允许任何一个步骤出差错,这样“闲着没事”就推导一次。一张纸密密麻麻地写下来,公式推导完成,自己对课本内容也吃得更透。
“尽管很累,但推导过程中思维与逻辑碰撞的火花会给我带来很强的成就感,第一次、第二次……后来,我已经不去在意次数了。”他笑着回忆。强烈的兴趣促使他去努力获取知识,等到付出得到了回报,动力就更足了,学业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久,武翔已经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在不断努力的同时,武翔的热情和努力也在不断感染着其他人。与他一起被保送北大深造的女朋友这样说道:“遇到了他,才遇到更好的自己。外表严肃的他实际上内心细腻,做事情有始有终、干劲十足。”
敢于尝试,才能无心插柳柳成荫
武翔对优秀有着自己的定义:“有所追求,修齐治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说,无论喜爱什么,能够有所追求、坚持不懈都是取得成绩、实现梦想的前提。
“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一项项成就,这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事:喜爱艺术就要内外兼修;喜欢运动就要坚持锻炼;哪怕是喜欢游戏,也要打出个竞赛名次来,而不只是给运营商送钱。”
在奋起直追、实现逆袭的过程中,武翔也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参加物理竞赛、ACM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赛事。零基础参加电子设计大赛,他烧坏了八块单片机才点亮了最基础的红绿灯。但就是因为这种敢于尝试的心态,才“无心插柳柳成荫”。
“拿奖拿到手软”的武翔回顾自己一路的经历,发现那些取得一些好成绩的领域,其实都是从“先加个招新群试试”开始的。“能参加就参加,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面对新鲜的事物,等着学会了再去做就来不及了,要抢先下手,再去享受努力的乐趣,”武翔说,“谁也不是打着鸡血走过四年,不要辜负自己的期望,也不要低估自己的心气就好。”
除了各类竞赛,武翔在大二第一学期了解到王志明教授的课题组正在招募成员。仰慕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武翔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选拔过程中,他发现各个小组的同学都是各学院的尖子生。考虑到大一第一学期的成绩稍有落后,武翔有点底气不足,就阅读了大量文献,自学了纳米材料的相关知识,希望借此给自己加点分。然而,被录用之后他才知道,相较自学的成果,王教授更看重同学们在面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做科研的态度,正是武翔这种执着不弃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打动了他。
武翔还参加了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组织的冬令营,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比较前沿和高端的学术论坛。王志明教授有意安排武翔去给外籍院士作报告,进行约十分钟的发言。“因为自己英语口语不好,就对照谷歌练习每个单词的发音,还精心设计了一套手势和动作,冬令营的几天里几乎都没有合眼”,武翔说。虽然最后因为时间问题没有进行演讲,但这个过程让他十分难忘。因为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所以他依然很有成就感。
说到武翔的执着,另一位成电杰出学生刘佳琪也深有体会:“‘成杰’答辩他是我前面一个,从容不迫、毫不紧张,完美地展现了最好的自己。下来接触更多,又发现他是个平时待人亲和,认真起来就执着到底的人。”
谈及母校,他说:“母校不仅让我在知识方面有了全方位、突破性的增长,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历、教化了我的人格。”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相比,大学教育能够将零碎的知识点聚合成为知识网络,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武翔对此深有体会:“物理竞赛、ACM、光子芯片、神经网络等各种领域的活动我参加了不少。事情小不要紧,敢于尝试更重要,取得优秀成绩的过程都是类似的。”
结缘物理,做队伍里的“拼命三郎”
在参加的各种比赛中,武翔对物理竞赛情有独钟。
“我初中的时候就参加了物理实验设计竞赛,高中三年都参加了中学生物理竞赛,这算是我和物理最初的缘分吧。”到了大二,武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基础后,一边积极听宣讲,了解信息,一边阅读英文文献,增加知识储备。凭借良好的基础和勤学好问的态度,他在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的初赛中顺利拿到全校第一名。
复赛前夕,武翔遇到一处MATLAB数值分析不吻合的难题。“我知道肯定有错,但是怎么找都找不到,就自己在宿舍发狠,赛前两天每天只吃一顿饭,一分钟都没有合眼。”直到比赛当天凌晨三点,武翔才如愿改正了错误,“压哨”完成了课题报告,继续把复赛第一名收入囊中。
进入校队之后,武翔又开始准备全国赛。比赛一共有17个课题,武翔分到了其中的5个。面对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不同领域的挑战,他拿起专业书籍自学,同时恶补数学知识。整个暑假,武翔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一直泡在实验室里,没有回家也没有休息。无数次的模型修改、MATLAB数值计算、实验补充、有限元模拟……整支队伍似乎被武翔“传染”上了完美主义和拼命三郎的精神,都力图把实验项目完成得最好。
到了决赛期间,整个团队连续四天每天都只睡一个小时左右,分析对手实力、反复完善课题、修改PPT细节、模拟答辩现场。“尽管很困,大家一到了赛场就精神抖擞,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求胜欲都特别高。”为了力求完美,他们创新理论,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每个数值偏差点被反复计算了上百次并详细分析了误差原因。只有如此这般的勤奋和极高的自我要求,才让在个人报告环节代表全队出战的武翔全面解答了所有问题,甚至还指出了别人问题当中的错误,并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武翔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努力没有白费。项目满分是10分,各参赛队伍的平均分在5、6分左右,而武翔的报告拿到了9分。“比赛结束后,复旦大学和上海师大的教授来跟我讨论,对我们的课题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说,“最终站上领奖台,听到全场几千人的掌声,真的有一种和学校融为一体的自豪感,感觉自己的命运第一次和学校如此紧密相连。”
大三的时候,武翔转换了角色,要带领一个团队了。“校队领队的工作事无巨细,不仅要管理大家的生活起居,还得解决学弟学妹们搞不定的问题。”武翔说,大三为了带队参赛,自己错过了很多高校的夏令营,并很有可能错失保研机会,但他还是坚持以比赛为主,“我当时就孤注一掷,没有考虑保研问题,就是想守着自己喜欢物理的初心,再带着队伍取得优异成绩。”
大四这年,武翔应邀参与学院大一新生的班会分享经验。他不忘向学弟学妹们推荐优秀的物理老师,并表示自己愿意提供相应的帮助。一位参与了班会的同学表示:“武翔学长的执行力、求胜心乃至于人格魅力都令人敬佩,为所有新生树立了一个标杆。”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