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尺讲台上的眉飞色舞,款款风衣下的干练大方,她能从枯燥的编译课堂讲到前沿的人工智能,也能带领学生神游自己走过的山河世界。“我本身就是个乐天派,很愿意将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给别人,相应的,我的学生们也会处处感动到我,所以我的教评才会一直比较高吧。”田玲大方地说出了自己教学的“秘密”。
“走出去”和“引进来”
田玲在电子科大一口气念完了本硕博。尽管学业顺风顺水,也留校当了老师,但她觉得还不够:“我本科开始就在这一所学校里,相比而言,别的老师可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有更长时间更充分的出国学习,我总感觉自己少了一点什么。”
其实田玲读书期间也曾两次赴美,在University of Central Arkansas和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交流学习,跟随美国的教授一起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事有关视频编解码的研究。走出国门的她才见识到一个新的世界,见识到了美国学生的国际化。就拿学术论文来说,中国学生的习惯是先拿出成熟的研究成果再撰写论文,直接拿出成稿来投递给相应的期刊;美国的学生就不一样,他们会先写一个阶段性的conference paper(会议论文),通过和发表的周期很短,很快可以带着阶段性成果去参与国际性的峰会,与全世界顶尖科学家研讨后再决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那时候,咱们的研究就像是闭门造车,而现在我们的学生也大批大批地走出国门。”
美国的教学方式也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美国以学生为主导,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美国学生课还没上完就来问我很难的题目,因为老师们可不会像中国的实验老师一样可以手把手教。”田玲笑着说道,“美国采取的是一种抛砖引玉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搜索和查阅,请教学长和老师。这不仅极其考验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归国后,田玲把学习经验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除了走出国门看世界,积极参与顶尖的国际会议,田玲的实验室也是“引进来”的典型。她带领的实验室研究课程一直都与国外专家合作,有三名外国的协议教授定期访问成电,实验室也定期派老师和学生过去学习。每周四都为国外的教授安排了固定的视频电话会议来讨论学生的研究进度。“今年,还有美国五所高校的老师来找我推荐优秀的本科和硕士生源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田玲自豪地说,“他们非常认可咱们学校的学生,每年我也会给十多个同学写推荐信。”
一棵树和一片云
田玲教授的编译课程,在编程体系里比较“底层”,“就是将高级语言转换成低级的汇编语言及机器语言。”相比“深抓细抠”每一个算法和规则,田玲更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的是整个计算机的体系架构。她要求学生清楚了解每一门专业课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田玲会画个大图给学生讲解整个编译系统的流程、符号表的管理和出错处理程序。“能够用全局视野来看待专业基础课,要知道它如何设计,要用在哪里,而不是只是搞懂了算法和知识点。”这便是田玲教学的最终目的。
田玲十分注重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她认为,完成实验内容,自主实现功能是每个学生必做的功课。“比如编译器除了词法、语法、语义分析等各个环节外,最重要的就是贯穿整个编译器的出错处理程序。我们检测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就是看他们能设计出并实现多少种错误识别函数。实验是在基础学习上计生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完整实现一个编译器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她就将整个过程拆分成五个部分,基本要求是只完成词法、语法两个实验,但是每年都有很多优秀学生主动完成所有部分,并能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学生实在太优秀,每个都是接近满分,我想多加一点平时分就会超出百分制。”她止不住地赞美道。
编译的课堂上,田玲会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介绍关于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领域相关新的技术及行业应用,争取用最新颖的方式将学生吸引在课堂之上,而不是传统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尽管多年的教授和钻研已经让田玲的授课轻车熟路,熟练到抽出哪一个知识点都可以直接讲通讲透,但她还是认真的备课,去发掘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真的,你能看到学生的眼睛在发光!”今年她为了挑战自己,将新开设一门针对留学生的课——Mobile Computing(移动计算)。她找来美国耶鲁大学等四所名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比较,希望寻找更合适留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她结合课程和前沿知识分别设置多个课题模块,争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课堂活起来。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田玲便是成电讲台上的一棵常青树,也推动了一朵朵云。“曾经有个女生,在上完课就流着泪跟我说,要成为像我一样的人。她上我的课格外努力,现在也跟着我在读研。”田玲一说起自己的学生就喜上眉梢。计算机学院要求党员老师带本科班,同学们从上大学起就和她熟悉融洽。他们升到大三,她就从班主任的角色过渡到了专业课任老师,教室里总是欢声笑语。田玲担任党员教师带领的计算机学院2012级计科8班 30个学生中有22个都读研了,一个班都是学霸,氛围特别好。“今年这一届大三的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度也十分高,下课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都非常可观。每到下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和复现课程难点,问题都拿出来一起解答。”
执子之手,互帮互助
不仅田玲老师荣获2016年度电子科大本科教学优秀奖,她的丈夫周益民副教授也摘得了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师夫妻双双获奖,这在成电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这其中不仅有挑灯夜战和辛勤付出,自然也少不了二人的互相交流和配合。在田玲作为党员教师带本科班时,有学生抱怨听不懂《数据结构与算法》。她就去请教授这门课程的周老师开了小灶,只用一个晚上就给学生们梳理清楚了整体的知识脉络。“他对C和C++的细枝末节都十分了解,讲课的例子也都信手拈来,能把很多知识点关联起来,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生一起听课的田玲这样赞美道,“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经常交流和讨论,喜欢站在学生的角度一起去分析到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其实是一个很纯粹专注,做事情又极其勤奋刻苦的人。直到现在,他都坚持自己写每段代码,无论是工程还是学生的问题,都亲力亲为,这令美国的导师惊讶不已。”田玲一直都为周益民的努力和专注所折服,“他是一个将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而我的知识面很广,更喜欢去涉猎新鲜的东西。我们之间就比较互补。”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田玲讲课天马行空、旁征博引,周益民讲课则丝丝入扣、细致入微,但都大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除了本科教育,夫妻俩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结合两人的不同风格,从深度和广度不同方向上为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培养方案。“算法完成了也要进行实践,工程设计也离不开算法的学习。”田玲十分强调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深度的探求和追究。
更高的境界,更大的世界
“我们的知识面要宽,要不断地去丰富和拓展”,诚如田玲所言,大学对于优秀的定义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成绩优秀还是口才好都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模仿。谈到自己的专业,田玲打开了话匣子:“计算机编程就是一个一直在更新换代、不断发展的领域,也许五年后出现一个新的计算机语言,更简洁、交互性更强,那大家都得重新开始学习,不能‘一把大刀一直耍’,还是要十八班武艺俱全才好。”在她看来,现在早已进入了信息化的革命时代,真正能够体现学习能力的是能否利用知识积累比别人更快更好地学会新的技术。
“观察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见识更高的境界,学习和完善自己,另一种就是拥抱生活,换个环境来开放心态。”田玲去年两次到访美国就是在观察和学习别人的团队,商谈交流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寒暑假她就畅玩欧洲,到法国就体验生活,享受别样清闲;去冰岛看冰川火山,回归自己本我的心境。每年田玲都会利用寒暑假出去游玩,至今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国家。她也不忘带着自己年近古稀的父母和正值豆蔻的孩子环游世界。“我希望带着他们去看一下我眼中的世界,哪个年龄段都应该去见识和拥抱更大的世界。”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