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著名人类学家蔡华教授做客觅道论坛
文:王宏伟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05-14 5277

  5月10日晚,“觅道论坛”第二场讲座在清水河校区图书馆二楼开讲。国际著名人类学家、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蔡华教授与成电师生探讨婚姻制度是否是人类生存的绝对必要条件。活动由数字与文化传媒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谢梅教授主持,百余名成电师生到场聆听。

IMG_0605.JPG

  讲座中,蔡华在严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血缘关系、乱伦禁忌、婚姻与家庭四个基本概念,指出与此前人类学界一致相信的情况相反,婚姻的目的并不在于保证人类的繁衍,从而解开半个世纪前由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的婚姻家庭悖论。

IMG_0561.JPG

  蔡华谈到,19世纪以来,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社会事实被划分为亲属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宗教四个领域,而亲属制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家庭的构建原理及其他运作机制,它被认为是社会结构的基础。鉴于当时从事此项研究的人们所知的社会都存在着婚姻制度和家庭组织,直觉和想象力告诉人们,这些复杂的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类应当曾经经历过一个无婚姻制度的时代,这一现象学式的判断可靠吗?列为-斯特劳斯在当时已掌握的民族志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四个常数:乱伦禁忌、两性劳动分工、婚姻和家庭。并且认为前两个因素和后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是它们使婚姻和家庭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甚至认为,舍此,人类本身就无法存在。

  对此,蔡华举出了反例——纳人无父无夫的社会。蔡华曾在纳人地区居住了两年半,观察到纳人社会以暗访为性生活方式的基本制度和绝对的母系制度等一整套基本特征。在纳人那里,“乱伦禁忌”和“两性劳动分工”的存在并没有像列氏认为的那样使婚姻成为必然。因此,家庭是婚姻的必要前提条件不再成立,婚姻家庭悖论终于被解开了。蔡华表示,纳人社会的存在,与其他民族并存至今,并且运行得同样完好,帮助我们解开了人类史上的基本疑问。同时这一案例雄辩地证明,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来看,婚姻家庭都不能再被视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最后的现场提问互动环节,大家发言踊跃,就感兴趣的问题与蔡华教授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还将继续邀请名家做客“觅道论坛”,在校内营造文科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


  相关链接:

  蔡华,国际著名人类学家、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北大教授,法兰西科学院法语国家大奖——金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获得者。其专著《无父无夫的社会 中国的纳人》1997年由法国大学出版社发表。该著证伪了二战以来法、英关于传统社会结构的两种主流理论,在国际学界引起广泛反响。法国《世界报》、《解放报》,英国《卫报周刊》及多种专业杂志均对其发表重要书评。1999年该著作提出的主题被收入法国社会学本科生和硕士生教科书《伟大的社会学家提出的伟大社会学主题》。该书收录了包括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等先贤在内的67名各国学者提出的研究主题。蔡华是榜上唯一的中国学者。2001年法、英人类学泰斗均在英文版封四高度评荐。同年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社会科学院院长格尔茨在国际顶级书评杂志《纽约图书评论》发表万言书评,再次肯定该著作对前人理论的证伪。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