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月15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军胜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李昌治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IF: 18.96)上发表题为“Highly Efficient Organic Solar Cells Consisting of Double Bulk Heterojunction Layers”的学术论文。同时,由于论文创新性突出,被Highlight为该期刊的后封面(Back Cover)文章。黄江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于军胜教授和李昌治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全部工作在电子科技大学完成。截至目前,这是我校作为第一单位在该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封面学术论文。
论文被Highlight为《先进材料》后封面
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和基础研究星火计划等的资助。
图示:双异质结宽光谱的器件结构(左图);光伏性能(右图)
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有机太阳电池在正负电极之间引入双层连续异质结活性层的新结构,利用界面修饰手段,成功地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为12%的宽光谱、厚膜有机太阳电池,是当前文献报道的非叠层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最高记录(Adv. Mater., 2017, 29, 1606729)。这种首次提出的双异质结器件结构,不仅能同时提高低能量和高能量光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通过在两种体异质结间形成混合过渡区从而构建有效的电荷传输通道;同时,针对未修饰的氧化锌电子传输层自身存在物理、化学缺陷的瓶颈性难题,创新性地采用了富勒烯聚合物分子自组装层钝化氧化锌界面缺陷,大幅改善有机活性层和氧化锌的电子耦合和界面特性,成功实现了具有高电荷迁移率和填充因子特性的厚膜双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短路电流密度23.75 mA cm-2,开路电压为0.77 V,填充因子为0.67,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12.25%。该工作为实现厚体异质结、宽光谱响应、高效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开辟了新的途径,将对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该团队今年第二篇向《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投稿的关于薄膜晶体管气体传感器的题为“UV/Ozone Interfacial Modification in Organic Transistors for High-Sensitivity NO2 Detection”(No. adma.201701706)的学术论文,已经于2017年5月8日被正式录用。博士生黄伟(成电杰出研究生,目前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为论文第一作者,于军胜、Tobin J. Marks和Antonio Facchett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等的资助。
于军胜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有机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与耶鲁大学、UC Berkeley、UCLA、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近年来,团队聚焦有机电子学中柔性光电子器件相关的信息显示、太阳能电池、光伏探测和气体传感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团队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单篇SCI他引次数达到184次,两篇文章被推荐为期刊封面(Adv. Funct. Mater. 2016, 26, 6179和Adv. Mater., 2017, 29, 1606729);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学术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评选的全国光学工程学科优秀博士论文1篇、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成电杰出研究生”称号的学生共3名。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606729/full
封面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70132/pdf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