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者论坛探讨中国留美本科生眼中的中美教育
文:教师发展中心 政管学院 图:政管学院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17-05-24 5450

  5月18日下午,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颖毅副教授应邀做客我校“学者论坛”,以“中国留美本科生眼中的中美教育”为主题与我校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继华主持讲座作。

2.jpg

  马颖毅以《Surpassing Shanghai》一书中上海PISA成绩优异、教育发达但仍有强大的留学经济这一矛盾作为引入点,介绍了她自2012年开始进行的“中国留美学生数理学习与大学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马颖毅分析了过去十年中国留美本科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及其原因,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近十年来中国留美本科生与研究生数量的变化差异。之后,她用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收集到的数据和访谈资料介绍了关于“中国留美学生的中国学习经历是否有助于或影响其在美国的学习”的问题研究,以跨文化的视角从创新与批判思维、关于“努力”的思维定式、对数理的态度以及中美大学生活的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中美教育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

3.png

  关于创新,马毅颖将中国留美学生对于创新的理解与比尔盖茨的观点进行对比,提出了“有条件的创新”这一概念,即在数理领域创新是有门槛的,需要基础教育的积累,但是美国的教育忽视了这一点。实现创新的手段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质疑权威、反思自我。她说,美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尤其在选课制度上,因而在这方面美式教育是有优势。在提到关于“努力”的思维定式时,她阐明了中美教育对努力和天赋的不同观点。先从定量角度在中国留美学生性别、所学专业以及留美时间上进行努力程度的比较,又分析了访谈所得的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努力习惯对留美学习的优势以及应试培养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等结论。她充分肯定了中国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美国高等教育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认为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政管学院李冰、周美多、黄小洵老师等就目前美国精英教育、教育资源均等化、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等问题与马毅颖进行探讨,马毅颖通过介绍她在美国多年的丰富的教育经历,使大家对美国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4.jpg

  讲座结束之后,马颖毅还同我校“海外院士”Chris Hamnett教授、政管学院沈华教授等师生开展学术座谈,就中、美、英三国的教育差异,教育不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为后续开展联合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链接:

  马颖毅博士现为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亚洲/亚裔美国人项目主任,同时她还是社会学系研究生教育主任。马颖毅博士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涉及教育、移民、人才流动、社会性别等。她主编的《美国高校中的亚裔留学生》一书即将被Springer出版社发行。她的研究课题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美国斯隆基金会科技人才基金等多项资助。

  锡拉丘兹大学又名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公共管理学科排名全美第一,多个学科全美排名前十,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影响巨大,在美国政界及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是美国著名大学之一。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