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党代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砥砺奋进的五年】顶天立地做真科研 创新发展求真贡献
——我校科学研究五年成绩综述
文:陈伟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9-20 9824

  【编前语】自2012年6月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了更好地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助力“双一流”建设,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营造改革发展创新的良好氛围,学校新闻中心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全面回顾展示五年来我校建设发展取得的各项成就。  

  今年5月,电子科大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从227个候选科研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10个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的先进集体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团队和电子信息领域唯一代表团队。

1.jpg

电子科大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深情回眸过去五年,电子科大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并逐渐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发声。我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持之以恒追求卓越,以一流科研助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攻坚克难,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对于一流大学而言,要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是必要的物质基础,科研经费的多少是其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科研活跃度的直接体现。

  近日一则好消息传来:以胡俊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磁辐射与散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资助期限为6年,资助经费1050万元。该群体也是我校第三个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是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的团队,定位于选拔和培养在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中坚力量,造就一批能够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冲击世界水平、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关键科学问题的创新突击队,形成具有引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过去五年,学校年度科技经费均超过10亿元,经费总量是上一个五年的2倍多。”科研院院长赵继东说,对于我们这种行业特色型学校来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成电人也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

  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做出一流的贡献。正如学校所倡导的做真科研、做真贡献,“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既不能引领学术前沿,又不能为经济社会做出实际贡献,这样的科研就是在浪费资源、浪费青春。”

  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成电人,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承担起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前文所说的电子科大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致力于新型电子材料和集成器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5年来面向国际电子信息科学前沿,围绕自旋电子学、新型电子功能薄膜、先进电子陶瓷、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等开展基础性、探索性研究,牵头承担了10余项国家/国防重大项目,科研经费4亿余元,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0余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种团队在电子科大还很多,除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传统的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的成长都很快——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尧德中教授团队的脑电零参考技术,被誉为脑电领域的罗塞塔碑,已被全球18个国家的学者所使用;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团队的“视网膜疾病基因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治应用推广”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9.jpg

杨正林教授团队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三大科技奖是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三大奖不断“瘦身”的情况下,我校频频“露脸”国家奖台,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获奖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20位。

  让人眼前一亮的科研成果数据远不止这些:

  ——发明专利授权数从2012年的430多件增至2016年870多件,五年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超过3100件,截止2017年6月,学校有效发明专利量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

  ——发表SCI论文数从2012年1800多篇增至2016年2500多篇,五年累计发表SCI论文超过10000篇,中科院JCR一、二区论文占比从2012年20.4%提升到2016年42.2%,学校2016年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29位。

  ——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国防特色学科8个。

  ……

  回顾科技工作这五年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杨晓波副校长指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这与我们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研究、拓展学科范围、推进协同创新等分不开,更与全校科技工作者崇尚学术、追求一流的努力分不开,“是这支敢打硬仗的一流队伍,有效提升了我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使成电的科学研究迈上了新台阶。”

走在前列,军事电子开辟新境界

  众所周知,成电六十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国防科研传统,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校后的第五年,就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

  2016年,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对部属高校举行第三轮共建,成电名列其中,也是连续三轮均获得共建的两所高校之一。同年,成电再次获得十年一次的国家“高新工程突出贡献奖”,是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唯一获奖单位。

2.jpg

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电子科大

  成电人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科研院副院长杨海光说,“我们上一个五年拿到的11个国家奖中,有5个是国防方面的,我们在军事电子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物电学院李斌教授团队深耕细作20多年,终于破解了行波管的共性基础难题,建立了三维多信号非线性理论模型,突破了高效率超宽带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仿真设计软件,率先研制成功高效率超宽带行波管,解决了长期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已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光纤传输的先进综合航电网络,代表了世界航空强国前沿技术水平。然而,高性能航电网络设计开发能力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新型飞机的研制。通信学院邱昆教授带领团队不畏艰难,攻克了机载光纤航电网络的大容量、强实时、高可靠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实现批量应用。该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3.jpg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刘胜中将来校调研

  2017年1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刘胜中将来校调研。他深有感触地说,此次电子科大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校建校六十多年为我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建设做出的贡献难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应该说是支撑了我们军队的建设、巩固了我们的国防,而且使我国在某些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4.jpg

空军副司令员张洪贺中将来校考察

  3个月后,空军副司令员张洪贺中将考察学校的国防科研工作后也高度评价了电子科大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认为他们长期以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敢于啃硬骨头,勇于解决大问题。”

  两位中将的“点赞”,让默默为国家军事电子发展奉献的成电科技工作者倍感自豪,但是他们知道科学研究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唯有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努力,脚踏实地、干在实处,才能继续走在前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牢牢巩固在军事电子方面的传统优势,学校在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跨学科交叉特色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加强国防科研特色,聚焦战略必争的交叉跨界领域,希望为我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建设、为强国梦和强军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渐入佳境,社会服务开拓新空间

  一所行业高校在一个行业中具有相对完整的创新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校将科研方向的重点转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上。实验室里的成果要成为现实生产力,是电子科大人的普遍共识,也是电子科大的使命所在。

  “一校一带”是学校“三大行动计划”之一,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代名词。2015年,成都市高新区与学校签约共同推进“一校一带”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硅谷。双方联合申报的“先进无线通信合创空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已经发展成为具备高水平、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全要素的专业化众创空间。

5.jpg

电子科大与成都高新区共建国际菁蓉创新中心

  今年,双方合作再加码,高新区投资6亿元,在学校内建设国际菁蓉创新中心,力争五年后在新校区周边推动形成1000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据悉,今年双方还将联合打造西部通信小镇。

  学校抛出的橄榄枝,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比邻而居的温江区和郫都区,今年也先后与学校携手:5月12日,学校与温江区、新尚集团校地三方签约共建电子科大(温江)创新中心;5月13日,学校与郫都区、上海临港、上海荷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郫都区建设占地27平方公里的“菁蓉智谷”。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和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四川,纷纷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电子科技大学建设成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在“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引领下,电子科大与行业龙头企业频频擦出火花。

  排名世界五百强第83名的华为公司,与学校保持着多年的友好合作。双方在清水河校区建成了中国首个、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5G实验外场,开展具有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5G技术实验。

  2013年,全世界开始了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研究。也就在这一年,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教授担任国家“863”计划第五代移动通信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我国5G移动通信的技术推进和研发工作。“3G以前我们是学习国外的,4G做到了与世界同步,而到了5G我们希望引领世界。”李少谦自信地说。

  学校积极从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大力推进学校与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协同创新,构建贯通政产学研的科技创新体系。

6.jpg

我校与五粮液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科大与全国白酒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公司的深度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2016年初,这两家似乎并没有太大联系的单位走到了一起。校企双方将致力于电子商务、大数据、现代酿酒装备研发等智慧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合作,助力五粮液“互联网+”战略实施落地,推动传统酿酒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联姻”五粮液,这是学校加强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合作,迈出的重要步伐,而在电子科大加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进程中,学校主动出击,不断加强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公司、中国电科集团公司以及奇瑞、一汽、上汽、长安等国内知名车企合作,将电子信息加到各行各业中去。

破除壁垒,体制创新迸发新活力

  过去五年成绩斐然,除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也与学校深入实施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2014年6月,学校审时度势成立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志明教授一直牢记着学校赋予基础院的使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学术影响力,“我们要解决的,是制约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显著提升我们的基础学科实力,强力支撑工科发展。”

7.jpg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成立

  学校将基础院作为一个特区,与学院差异化发展,通过探索“基础院+学院”的模式,来强化基础研究氛围。2016年,基础院在一年多积累的基础上迅猛发力,新增杰出人才11人,发表学术论文99篇,其中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46篇,IF>7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实现了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原创学术论文的首次发表,其中一作单位一区论文在全校占比10.26%,机构单位一区论文在全校占比为15%,对学校物理学、化学、光学、材料学的ESI排名做出了贡献。基础院正在引领和带动全校的基础研究工作,成为一条激活全校基础研究热情的鲶鱼。

  还是在2014年,学校又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拳出击,在未来发展战略必争领域谋划和布局,打破院系行政区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校级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建设,首批确立了大数据、信息医学、集成电路、机器人、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5个中心,营造氛围、优化科研环境,全力推进形成新的创新高地。

  学校认为,特色研究中心重在放大特色、突出交叉、敢于跨界。特色研究中心就像一个磁场,将校内分散的学科、专业、师资、平台资源进行整合,然后让这些资源去聚焦一个领域的系统级应用。例如,警用装备、警车的信息化,就把学校有关的技术,如电子材料、光电传感、无线通信、图像处理、自动识别与控制等吸引到一起集成,然后做成一个系统,装在一辆定型的小车上。

8.jpg

公共安全信息和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我国第一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车护航杭州G20峰会

  这个小车是公共安全信息和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我国第一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车,开到了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应用到了机场区域、主会场及国宾主要活动场所警戒区域,并作为前导车和警戒区域巡逻以及重点路口卡点盘查,得到了多方好评。此外,该中心研制的多项产品应用到G20峰会安保。

  “我国是继美国、以色列和日本之后,第四个成功研发外骨骼机器人的国家。”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教授自信地说,和国外版本相比,电子科大的外骨骼机器人仅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在病人身上的穿戴测试,这是国外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周期的1/3甚至1/6。目前,程洪教授团队正在抓紧研发第四代外骨骼机器人,将帮助更多的截瘫患者“站起来”。

  智能警车开到G20峰会,外骨骼机器人迈出的一大步,靠的正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为跨学科、跨学院的科学研究提供大舞台,为探索大工程团队建设提供机制保障,特色研究中心正在迸发出越来越强大的活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电子科大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始终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由“跟跑”“并跑”到努力“领跑”,让成电声音回响在国际学术殿堂里,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做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