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邓子新院士做客名师讲堂谈科研的“冷门”与“热门”
文:医学院 图:医学院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17-10-09 5872

  9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邓子新教授受邀做客名师讲堂,以“把‘冷门’焐热,让‘热门’升华—我的精选科研案例背后的科学与人文思考”为题,与我校师生展开学术交流。本次报告在清水河校区综合楼401报告厅举行,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主持报告会。

  邓子新院士首先以DNA硫修饰的重大科学发现这一案例引出“冷门”领域的概念。他谈到,科研工作者们常常关注的是常见的DNA修饰—DNA甲基化,而他的团队却独辟蹊径,专注研究DNA硫修饰,在近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发现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邓子新院士指出,成功瞬间激动的背后饱含着二十年的挫折和坎坷,而他也通过这段艰巨和漫长的科研经历总结出五点成功经验:一是打开科研视野,对平常现象进行超常解读;二是坚持科研态度,对超常假设进行批判式排查;三是科研铁证,即使在当时科研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依然不辞辛劳“大海捞针”,只为寻觅“铁证”;四是科研过程中要藐视挫折、尴尬和失败,五是要多角度、多层面反复验证科研结果。通过分享自身的科研经历,邓子新院士强调,科学发展需要关注“冷门”,才能发现学科生长点,催生科学新领域,进而思考科学价值。“冷门”多为非共识项目,会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静下心、沉住气,用创新毅力和执着精神坚守,就有可能取得“出人意料”、令人“大开眼界”的研究成果。邓子新院士接着以重要抗生素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为例,阐释了“热门”研究的重要思路:即从“热门”里求“延伸”、找“盲点”、挖“瑕疵”,让“热门”升华。他语重心长地说,要不畏进“热门”淘金,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无懈可击的,要睁大眼睛去找没研究到位的东西,敢于挑刺,善于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发现的灵感在于不寻常地关注异常,创新的真谛就是不唯理地追求真理。

  邓子新院士总结道:科学家生涯中充满“冷”和“热”,且冷热交替。对“冷”和“热”的把握考验着科学家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重在过程。科研管理者需要适度把握和兼顾。对“冷”和“热”的导向,引导主动对科学过程的健康导向,引导开拓性科学和发展性科学的平衡发展和进步。

  邓子新院士的报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令师生们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师生们就蛋白合成、基因修饰等问题与邓子新院士进行了深入交流。邓子新院士勉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挑战难题,平衡发展思考、动手能力及对知识活学活用和重新审视知识的能力;还要发扬吃苦耐劳、执着追求和开放合作的精神,做深入细致、有板有眼、扎扎实实的科研工作。 

  本次活动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医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主讲人简介

  邓子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1987年获英国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微生物农(医)药的高新技术研究,链霉菌质粒和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抗生素基因簇的克隆、定位,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和调控,非天然性抗生素药物创新的基因工程等。先后共主持3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70余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