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术沙龙探讨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教师发展中心、微固学院 图:微固学院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17-09-26 7682

  9月25日,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集成电路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沙龙在清水河校区约学驿站举行。微固学院王政教授、谢倩副教授应邀与我校师生共同探讨集成电路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来自微固、通信、电工、计算机等学院师生参与本次交流。本次学术沙龙由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岚主持。

微信图片_20170926162948.jpg

  谢倩副教授从1948年贝尔实验室对外宣布发明了一种“小型电子半导体”并通过科学家们投票为其命名为“transistor(晶体管)”讲起,回顾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讲述了传统平面MOSFET构成的集成电路遵循摩尔定律发展至纳米尺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重点介绍了FinFET等多栅MOS器件的性能优势。2012年Intel公司采用FinFET取代平面MOSFET标志着集成电路产业从平面晶体管时代进入3D晶体管时代。谢倩副教授提出未来器件研究应从新结构、新材料、新机理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是否需要坚守遵循摩尔定律缩小器件尺寸提高集成度这一个思路来看待和发展未来的集成电路?”,引起大家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170926162951.jpg

  随后,王政教授同样以发生在1948年贝尔实验室的一个故事讲起,克劳德·香农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通信的数学原理》,提出了“比特”的概念。王政教授剖析了集成电路的本质在于采集、存储、处理、传播信息,围绕这四个面分析了集成电路的重点研究和发展方向,着重阐述了太赫兹集成电路在未来移动通信和芯片无线互联等领域的应用,以2013年发表于ISSCC上的“国际上首个210GHz基于基频的全集成CMOS的收发机系统”为例,带领同学们感受太赫兹集成电路设计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方法。最后,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未来集成电路在通信系统、物联网、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和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并启示同学们对于学习、科研要善于抓住本质,不畏权威,敢于创新,扩大知识的广度。

  交流中,王政教授、谢倩副教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多个问题做了详细解答,欢迎相关专业师生到团队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并鼓励低年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科兴趣,未来继续为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