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漫谈“江口沉银”水下考古
文:学生记者团 周宇思 赵可 高千雯 图:2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10-11 5445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奇闻流传已久,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真相究竟如何?9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高大伦做客“成电讲坛”,讲述了我国在江口的首次“水下考古”发现和背后的故事。

  今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联合中国水下遗产考古中心在彭山江口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找到大量金银文物,确认了江口就是张献忠沉宝处,在学术界、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报告开始,高大伦首先播放了江口沉银考古工作的视频纪录。然后,他向师生们介绍了江口这个兵家重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并结合明清诸多文献介绍了300多年前张献忠携带劫掠而来的千船金银珠宝从成都顺南下遭官军突袭,千船金银珠宝沉落江中的历史故事。

  据介绍,2005年以来,在江口河道改建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一些与张献忠有关文物,此后,当地公安部门在打击犯罪团伙偷掘文物的过程中追缴回一批相关文物,这些作证引起了研究院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关注。

  2015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江口沉银遗址保护与考古研究会,经国内多位专家论证,判断该遗址极为可能为文献记载的张献忠船队被伏击的地点,从而加速了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方案的落实。

  随后,高大伦介绍了考古发掘的过程。2017年1月5日,考古发掘正式启动,发掘工作历时98天,发掘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址公布总面积100万平方米)。考古工作量庞大且情况复杂,高院长带领着整个团队从地点确认、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人员到探测地层堆积和文物分布状况,直到最后的文物出土,所有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特别提到,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胡光岷教授团队,用电子信息技术探测水下文物的分布,对江口考古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次发掘是四川第一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中国考古界在内水区域开展围堰考古的初步尝试,水下文物的埋藏情况与陆地相比更为复杂。通过这次发掘,专家试验了大量的新技术,管理思路多有创新,同时为四川水下考古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此次考古发现的文物数量有30000余件,金册银册数以十计,五十两有题刻的大银锭、金银饰品、碎银等等几乎堆积成了小山,这是我国考古历史上发现金银器最多的一次发掘。文物种类也非常多,包括金银铜等货币、戒指、耳环等饰品,还有兵器、生活用器等等,涵盖了政治、军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了古代器具的精良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懈追求。从文物上的题刻看,文物来源北到河南、陕西,东到江西安徽,南到两广,西到川滇,与张献忠大西军转战路线契合,涉及地域范围广,涉及时代长,让国人对明代的文化加深了了解。

  虽然成果很多,但高大伦表示,水下考古的后续工作还需继续推进。他说,考古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接下来考古专家还要继续整理发掘出水文物,编写发掘报告;对于有损坏的出水文物要运用人工和科技手段来进行修复和保护;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联合对出水文物进行综合研究;同时政府和考古研究院要携手在遗址的上游和下游开展系统考古调查,为确定遗址范围和明年的考古发掘区域提供线索。

  高大伦认为,遗址的确认和丰富的文物出水,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明清史研究热潮。张献忠大西军是影响明末清初历史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四川乃至全国清代以来的历史产生过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将为我们揭开诸多有关张献忠的历史真相提供科学依据,为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征战历史、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同时对认识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物质文化形态,乃至明末清初以来的社会历史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成电讲坛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