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让新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必然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文:王让新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17-10-11 459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交锋和斗争的过程,就是经典作家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影响、教育、武装人民群众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完全是基于其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的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在讲人的意识时明确指出,意识从诞生那天起就是社会的意识,就承担着反映其赖以存在和产生的社会状况的功能与基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具有的描绘人们理想的功能。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映的正确与否及其描绘的理想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人们对于社会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判断,以致影响民众能否形成共识与合力。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并强调,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经典作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敢于亮剑,勇敢地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进行论辩。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到对德国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从《共产党宣言》中对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到对哥达纲领的批判,从恩格斯晚年的《反杜林论》到列宁早期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持用先进的理论引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风格始终没有变,已经形成为促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和一个光荣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基于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同各种不符合近现代中国国情的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斗争,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富起来强起来的新征程,经过近40年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这是因为,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特点,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争夺日趋频繁和激烈;从国内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社会转型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在加速,决胜全面小康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等等,由此使得人们的心理、思想和社会意识出现新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也出现了新的动向。

如何加强新的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如何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人民群众,直接关系到能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和形成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正因为如此,我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力推进新的历史阶段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必须提高全党、全社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及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统一意志,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引领意识形态、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并有效形成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更是硬道理。

其次是建立、健全并创新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社会意识及其意识形态的内容、载体、传播方式、影响机制及人们接受方式的不断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不断检验、考验着我们已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及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本着领域和空间全覆盖、过程全覆盖、对象全覆盖,不留死角没有空子的原则,我们要尽快形成主体责任明确、信息传导通畅、应对及时有效的领导体制及其与意识形态载体、传播形式、接受方式同步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三是重视和建设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为己任的阵地、渠道、平台。任何意识形态的存在和传播都以自己的阵地、渠道、平台的存在为前提,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引领作用,就应当有自身的物质条件更好、技术水平更高、传播效果更有效的一流阵地、一流渠道、一流平台。

四是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有担当敢亮剑、辨别能力强、教育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特别是教育战线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队伍及新闻宣传战线的媒体人员。再好的装备,如果没有一流的战士,也打不了胜仗。全党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尊严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使它们“敢打仗并能打胜仗”,从而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并最终形成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道链接:http://ex.cssn.cn/jjx/jjx_gzf/201709/t20170915_3641425.shtml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