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清晨6点,王也洲准时起床,给九个月的小宝宝把吃的准备妥当,才匆匆去学校乘坐校车。他今天有六节课,这样的节奏是“也洲常态”——这一学期他有368节课,几乎每天都有高强度的教学任务。
8点30分,王也洲准时登上讲台,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讲到离散数学的趣味性,他有些激动了,眼睛在镜片后如夜晚的星辰一样闪亮,脸和耳朵都泛起了红色。台下的一百多位同学并不知道,热情的王老师昨晚因为照顾宝宝,只睡了4个半小时。
“辛苦并不算什么。”王也洲说,教学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尽职尽责,全力而为
“从上高中起,我最感兴趣的职业就是教师。”王也洲说,“这是很崇高的职业,让人心生敬意。”他在求学期间,逐渐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我要成为一位大学老师,在学校这片净土做研究、教书育人。”
2011年,王也洲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母校工作。他当时对未来的发展还有些迷茫,不太确定工作的重心在哪里。“一定要记住,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两手抓。”数学学院院长黄廷祝教授的这句话让他终身难忘,也成了王也洲为之奋斗的方向。
每次上课前,王也洲早早来到教室,走到同学们中间,了解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他也不着急走,留下来与大家交流,答疑解惑,给同学们暖暖的感觉。课上,王也洲经常引用名言和有趣的故事,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比如,“请抬起你高贵的头,只有懒汉和懦夫才在睡梦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引得同学们会心一笑,而他讲述的数学名家的爱情故事更让人感受到数学之美。
“每当我走上三尺讲台,看着下面一百多名学生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这无不激励着我在教学事业上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不能有半点马虎。”王也洲动情地说。
在微固学院研二学生李晓梅眼中,王也洲“是做事很认真很执着的老师,也是很守时很有责任感的老师,更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师。”晓梅和她的小伙伴们都很喜欢“王氏教学”风格,“在授课中循循善诱,既重视同学们对知识的兴趣,又重视同学们对课程的吸收。”
“数学是一种追求”,这是数学学院2013级张帆的QQ签名。很多同学像张帆一样,用不同方式表达着对数学的热爱。王也洲经常用QQ、微信与他们交流,也为他们的好学精神所感动。“这些可爱的学生让我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不仅要教好数学,还要把数学魅力的传播作为更高一层次的追求!”
津津乐道,妙趣横生
“各位同学,春天到了,美丽的校园内花朵绽放,色彩斑斓。你们知道一朵花有多少个花瓣呢?”王也洲的提问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课堂上传出讨论的声音。
“花瓣的数量可不是任意的,其中也有数学问题。请大家下课后去校园里看看,花瓣的数量是不是2、3、5、8、13、21等数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斐波那契数……”同学们带着对“数字悬念”的好奇,认真倾听新的知识点。
王也洲经常用生活的问题、趣味性的故事引出讲解的内容,“抽象的定义、枯燥的公式、乏味的符号,这不应该是送给学生的见面礼。”他系统地研究如何把数学与文化结合起来,讲授更精彩的课程。
在《离散数学》第一堂课上,王也洲以数学文化作为切入点,从19世纪数学的发展讲起,追溯人类对数学基础的探讨,回顾集合论艰难的发展过程。当他讲到有趣的罗素悖论时,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进入离散数学领域。“这短短15分钟的讲解让同学们对数学有了新认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传播了数学文化。”
在王也洲看来,数学文化不仅融入课堂,更融入了生活。他和同事们在清水河校区散步,看到河水蜿蜒流淌,这触发了他的数学思维。“可不可以借鉴‘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在清水河中增加一些支流,每一个支流上修一座桥呢?这样,同学们有空可以沿着河流行走,一边散步,一边解决这个著名的数学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还能带给学生新观念、新思想、新思维。”王也洲信心十足,要继续在学子中传递数学文化的火苗。
锻炼思维,培养英才
作为一名老师,王也洲尽心竭力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他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同学们获益良多。
数学学院2011级数理基科班的温培博正是在王也洲的课堂上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她在老师的指导下踏出了科研的第一步。
王也洲选择了初等数论中的问题让温培博来研究,对涉及到的具体细节,他就让小温编程来检验、校正。他们经常在课下交流,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温培博于2015年2月在SCI期刊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On the partial finite sums of the reciprocals of the Fibonacci numbers(《斐波那契数的倒数部分有限和》)的论文,她也在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了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继续读研。
小温说:“这次写论文让我零距离接触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反复修改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严谨,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影响很大。”
王也洲认为,本科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整个学科没有太多了解,所以不知道哪些是好问题,哪些是能深入探究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参与系统的研究,深入钻研其中的一部分,效果很好。他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让本科生设计一台计算机,他可能设计不出来。但是老师把框架搭好,只让他们去做CPU环节,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考问题更细致,可能会设计出新的CPU,从而得到很好的锻炼。”
王也洲现在又指导了一名2013级的本科生做研究,学生已经提交了一篇论文。“应该有不错的结果。”
敏而好学,奋斗不止
王也洲读本科时,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但他认为“成绩不是唯一的指标,成绩好也并不能代表优秀。”
自2011年工作后,王也洲连续三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2012年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在国际权威期刊上也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8篇。但是,王也洲就像“贪心的小饕鬄”,他说:“学习新知、改进教学方法,永远在路上!”。
王也洲经常与物电学院滕保华教授一起乘坐校车,他们利用短短的乘车时间探讨教学方法。王也洲多次向经验丰富的滕老师请教。“滕老师去年在国际SCI教学类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该论文研究的点就是从课堂上具体问题引发出的,经过实验验证,改进方法,发现新的结果。这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去年李言荣校长在“关于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专题报告中提出:“我校的本科生教育要真正回归到以精英培养为主的体系上”。王也洲听后十分振奋,“我们青年教师要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要指导更多的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让他们明白科研的重要性,获得科研的基础能力。”
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王也洲认为数学就是他的全部。从初出茅庐的“菜鸟”到大鹏展翅的“飞鹰”,也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王也洲相信,凭借潜心教学的努力与不求回报的付出,一定会育得桃李遍天下。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