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最喜爱的老师】邹涛: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记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外国语学院邹涛教授
文:学生记者 谢欣桐 张金磊 图: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12-21 10063

  编者按:优秀教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荣誉体系的构建,对教师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今年,五粮液-电子科大教育发展基金捐赠协议签署,用于设立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奖、教学新人奖等类别“本科教学奖教金”。近日,由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的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结果揭晓,10位老师荣获“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学校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我最喜爱的老师”、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一等奖、教学新人一等奖获奖老师的报道,反映他们为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做出的突出贡献。今天,让我们走近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外国语学院邹涛教授。 

  和蔼可亲的笑容、鼓励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大家在课上课下广泛交流……外国语学院的邹涛教授不仅是学生们心目中“我最喜爱的老师”,更是同学们的益友。作为本科教学骨干教师,邹涛认为,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索过程。

邹涛_缩小大小.JPG

  “很感谢同学们的信任和对我的鼓励,这次获奖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很荣幸的事”,邹涛说,“善待学生,认真投入到教学中,本就是教师的分内之事,同学们的认可激励着我不断改进教学。而随着时间的迁移和社会的快速变化,每一届学生的需求都可能有所不同,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保持教学改革意识,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中西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2010年,邹涛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曾旁听一位美国教授的课。那位教授要求学生必须在每堂课前完成一份读书笔记,并且至少准备两个问题给他。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了邹涛很大的触动——在中国传统课堂里,大多学生都只是处于等待老师问问题这个被动的位置。

  回国后,邹涛就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她自己的课堂中,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每组学生上课前必须准备至少一个问题。起先,他们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般随便提一两个问题。但是当我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点评后,他们才发现,原来问问题是一个这么高深的学问。”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精彩问题常常掀起全班讨论的高潮,而很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作为期末考试的题目。“这就相当于学生是他们自己的考官了。”

  这种模式会渐渐地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如果一个问题能激起热烈讨论,尤其是当别人为了你提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这远比仅仅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更有意思。“在这个各种信息时刻分散着我们注意力的时代,如果师生间、学生间缺乏良好互动,学生们要真正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四十五分钟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越来越强调带着问题进课堂,师生都是有备而来,都在积极地为课堂做贡献。”

  在她看来,作为大学生,人人都应当学会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问题或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该问题。同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也许他们提问的时候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么重要,也许这个问题老师也一直忽略了,但经过互动之后,这样的提问很有可能成为师生科研的灵感。” 

亦师亦友,建设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

  除了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邹涛与同学们之间的很多交流发生在课下。

  “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主题和日常生活是有联系的,譬如,老师您怎么看这个现实的案例、生活中为什么这个人的选择和主人公不太一样等等。这样,我们交流的内容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讨论了,而且最终学生会发现,原来文学是这么好玩而又有用。”

  由于要往返于两个校区,这样的交流难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于是,从教室到校车乘车点之间的路途就成了师生交流的重要机会。“经常我去赶校车的时候,就会有同学跟我一路聊到坐校车的地方,校车要开动时我才上车。在车上碰到同事,他们也会开玩笑问,你那几个‘小跟班’呢?”回忆起这样的经历,邹涛满是笑容。不仅仅是学生变得热爱提问题了,学生们因为信任愿意和老师深入交流更让邹涛感到十分欣慰。

  和睦的师生关系,正是建立在“平等”二字上。

  邹涛很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出声音,“不能觉得自己是老师,学生就应该听你讲,我和学生的关系向来都是很平等的,在课堂上我允许甚至邀请他们挑战我的观点。”

  同时,她时常拿出自己尴尬的经历、失败的教训和学生分享,让大家觉得老师同样也会遇到无助的时刻。

  “当同学们觉得老师和他们平等相待、真诚交流的时候,他们也很愿意讲出平时不愿意说的话,这样就建立了信任关系。”邹涛说。

  邹涛建立的助教群,就是这样的典型。她的二十余位助教不只有研究生,有一大半都是本科生,“只要你在课堂上表现优秀,又愿意为大家服务,愿意和不同的人交流,你就可以来当我的助教。”

  这些“不同寻常”的助教们,组成了一个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的独特学习小组,他们戏称自己为“邹涛MOOC黄埔军校学员”。“他们愿意跟我,我也愿意带他们。尤其对于来自各个学院的本科生来说,我不是他们的导师,也不再教他们的课,而他们上完我的课之后依然愿意留下来服务大家,这是一种完全超越功利、彼此深度信任的师生关系。即使后来不做助教了,大家也会继续留在群里,主动帮助后面进来的学弟学妹们,一有机会就继续参与到讨论当中。”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之中,师生成了朋友,朋友成了知己。

帮助成长,引导同学们学习的正确方向

  怎样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对于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长期身处本科教学一线的邹涛也有自己的思考。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想学知识很容易,网上有很多资源,你不来电子科大,不上‘985’高校,同样可以学到世界顶尖的课程。所以,优秀的学校能提供的最独一无二的资源是人。”

  宅在家里、宅在宿舍,就很难了解别人,相互学习更是无从谈起,所以第一步,就要走出“自己的世界”。

  “利用人的资源,就意味着你要和身边的人互动。如果不互动,做一个远远的旁观者,你就永远只是个局外人,不容易学到东西。有效的互动需要充分发挥你的光和热,同时欣赏别人的光和热,接受、认可、欣赏别人的长处,而不是抵触甚至嫉妒。”

  曾经,我们拥有的梦想多半只是从自身经历或者家庭朋友的小圈子出发,思考想做什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邹涛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更深刻地看待梦想。“只有将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他人以及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你才会日益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从而产生绵绵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并容易获得外界各方的支持,从而得以快速成长。”

  邹涛认为,在我们迫切需要成长、需要自强、需要能力去支撑梦想实现的时候,首先需要努力“将来自别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不要等自己把弯路走遍,而要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快速领悟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其次,要通过多读书而获得能量。此读非彼读,“在我眼里,读书不是读‘书’,而是读对方的心。一本书就相当于是一位长者或者智者向你敞开心扉,你也要把自己的心交给对方,不断代入去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或者书里的那个人,处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样做,为什么我的选择和TA不一样,TA的选择里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我的选择体现出我的性格有什么样的独特性?所以,读书即是读对方的心,同时也是反观自己的心。”

  邹涛在回顾自己在成电十五年的教学历程后总结道:“我想感谢走进我课堂的每一位同学,你们的积极参与帮我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我的QQ签名一直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