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设双一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做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和“倍增器”
文:李果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1-21 21522

  编者按: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以全球视野把握学科发展,学科实力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学科的引领作用得到了持续强化。一流学科建设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引擎”,为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校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揭晓,我校4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A,光学工程为A-。我校A+学科数与西安交通大学并列西部高校第一。学校新闻中心特推出“建设双一流”专栏,深度聚焦近年来我校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今天,让我们走近在本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在清水河校园内,电子科技大学与华为公司联合共建了国际上第一个5G通信技术实验外场。这个全球技术最先进、测试条件最优越,同时最具规模的5G关键技术及系统验证平台有力支撑了我国和全球5G通信技术与标准的研发工作。

  除了5G,太赫兹与毫米波通信、雷达透视与前视成像、航空专用光纤网络……最近几年,一大批优秀成果源源不断,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最好诠释。

  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支撑,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努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争做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和“倍增器”。 

学科综合实力优势明显,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说到5G,电子科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以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承担了‘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0余项,牵头了6项;承担了国家‘863’计划5G重大项目课题10余项,牵头1项;承担了科技部中瑞、中芬、港台先进无线通信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多项;在5G接入波形和多址技术、5G物理层安全、宽带多媒体集群通信、高能效绿色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代表性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学术与技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华为主导的Polar码成为5G标准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华为公司高度赞誉,多项专利技术在国家5G技术测试中得了应用。”在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教授看来,主导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既是电子科大的重要机遇,也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广大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乐民院士与同学们交流.jpg

李乐民院士与同学们交流

  作为我校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的传统优势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目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长期坚持抗干扰通信、无线与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网络、通信信号处理、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数字图像与视频处理等六大研究方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国家首批给予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一级学科,也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排名逐次跃升,从2002年的第八、2007年的并列第五,到2012年已并列第二,在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更是并列第一。

  梳理学科已有的成绩,众多的“首批”“第一个”“重点”表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助推学校工程学排名进入ESI前1‰的重要学科,也是助力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

  培养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引领未来信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管理精英是信息与通信学科的目标。目前,学科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物联网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在线MOOC课程3门等,以及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学团队)。

  建校以来,学科已培养4万余名毕业生。近5年,学科内已有2篇论文入选全国优博提名论文,3篇论文获2016、2017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在IEEE系列期刊、SIGCOM等多个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并多次获奖;一批毕业生已在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单位、世界著名企业成长为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或管理高层。

朱晓章.jpg

朱晓章(中)代表团队领取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例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冯大权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ESI高被引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中科院JCR一区期刊IEEE Commun. Surveys Tuts.(IF=6.8)上,被引次数423次,保持为此刊最受欢迎文章(排名第1)达一年;博士生李中余因在雷达成像前沿技术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获得IEEE EDS Masters Student Fellowship奖,这一奖项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仅授予不超过3人。毕业于该学科的朱晓章博士创立了四川中电昆辰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和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人才高地与平台优势孕育科学研究的突出成就

  当连续第四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消息传来时,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梁应敞教授正和学生在办公室的白板上推导一个重要的公式。来到电子科大工作后,梁应敞建立了智能网络与机器学习团队,致力于无线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智能通信及认知网络、无线大数据、物联网及携能通信、无线网络安全等。“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智能化的社会,”梁应敞信心十足地说,“现在,人工智能在通信行业的运用大有可为,我将致力于智慧互联网的研究与建设,为我深爱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来之后,我们真的是有很多大的平台、大的需求、大的应用、大的方向,这些事情很有趣,做起来让人觉得还是很过瘾!”自2013年回到母校工作后,曾兵教授开始创造性地把图像与视频处理的核心技术交叉应用到冷冻电镜图像处理、电子内镜和无线胶囊内镜图像处理以及天文观测等领域,向着更为基础、更有潜力的研究领域发展。他说,“在这每一个方向上取得突破,都将为中国从‘并跑’转向‘领跑’贡献一份力量。赶上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真的是要好好努力,要对得起自己回国的决心!”

1.jpg

曾兵教授在电子科技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发言

  包括梁应敞教授、曾兵教授在内,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人才济济,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3名、正在公示1名,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正在公示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IEEE Fellow7名,OSA/SPIE Fellow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创新团队1个。这些成绩奠定了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基础,标志着学科人才高地业已形成。

  同时,经过多年建设与积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成了实力雄厚的平台基地,拥有“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国防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和教育基地3个,“先进通信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参与),为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才高地和平台基地的有力支撑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填补国内空白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一些研究方向已走在国际前列。

  太赫兹频段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等优点,是未来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中极具优势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途径,也是未来空间高速通信的重要技术手段。李少谦教授团队牵头与学校多学科、多团队合作,从材料、器件到系统突破了太赫兹通信关键技术,实现了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赫兹高速宽带通信实验系统,为太赫兹通信在航天和未来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该技术与系统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该成果展,成果开始在航天等领域转化。

34399cfa73406a2eab7eec88bdb4ede0.jpg

杨建宇教授团队的“XXX技术与系统”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雷达成像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不可或缺的探测识别技术,近年来呈现出多态演化的发展态势。杨建宇教授团队在雷达透视、前视、下视、视频、双基和无源成像等多个国际前沿方向,齐头并进,近五年每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摘取了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还有三部专著同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其中,雷达透视成像探测技术可穿透非透明障碍物,实现隐蔽目标的检测、跟踪、定位和成像等,在反恐维稳、执法抓捕、灾害救援和重大安保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团队攻克了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建筑物透视雷达装备,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同时具备人体检测跟踪、生命迹象探测、场景成像和人数估计等功能的透视探测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十多个省市的公安武警部门。在杨建宇教授、杨晓波教授、孔令讲教授看来,“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来从事科学研究。从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出发,回归问题原点和独立思考,是科技创新的本源。敢啃硬骨头,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够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近4年,学科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作为牵头单位圆满完成总经费超过亿元的863主题项目,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科技部四个成果之一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成果展;科技经费总量近4亿元;授权发明专利近600项,发表SCI检索论文730篇。 

做好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让更多“黑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0年,邱昆等教授创立了成都成电光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电光信),依托部分已授权的专利,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向实际产品转化。2014年12月,成电光信成为我校参股的首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凭借在宽带通信网络方向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和雄厚技术实力,专注于机载光纤航空电子专用网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系统集成及技术服务,成功研发了5大系列21个品种的核心产品,在本领域内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较大竞争力。公司已从成立之初的800万元启动资金到如今拥有10亿元人民币市值,为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1.jpg

成电光信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目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科研成果己在移动通信、军事电子、航空、电力、安防、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上市高科技企业;通信抗干扰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学校两次获得国家颁发的“高新工程突出贡献奖”(教育部所属高校唯一)。近4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约600项,授权发明专利中超过200项专利获得转化或应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在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国防建设和公共安全的同时,学科群的专家学者在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国内外技术标准、地方重大工程规划制定中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提出多项重要咨询建议或技术标准,并被国际组织和相关部门采纳。

  徐世中教授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札幌举行的国际电联ITU-T SG16全会上,提交由电子科大和中国电信联合制定的国际电联技术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于2015年1月27日起以ITU-T F.746.1文件颁布执行。朱策教授等提交视频编码JCT-3V(3D-HEVC)和MPEG IVC国际标准提案7项,采纳3项;提交音视频编码AVS2国家标准提案21项,采纳14项。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专家学者表示,学科发展基础雄厚,在人才结构、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成果积累和社会影响等学科建设维度上潜力巨大,电子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学科将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平台,培养出国家急需、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一流人才,产出一大批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国际一流或领先的学术与技术成果,在若干方向上引领学术与技术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做出显著的贡献。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