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3月1-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2018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和三中全会精神,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学校2017年工作,研讨学校2018年工作要点。会上,副校长熊彩东、胡俊,党委学工部、人力资源部、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负责人分别做了大会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教务处处长黄廷祝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目标更高、任务更艰巨、需求更迫切。目标更高,是因为只有加快“双一流”建设才能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任务更艰巨,是因为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世界一流本科教育贡献智慧;需求更迫切,是因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对创新引领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一、对标世界一流
首先,我们要对标世界一流。一方面要对标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另一方面要对标国际顶尖大学。
第一、对标国家发展战略要求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打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攻坚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实施《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改革的任务是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二、对标国际顶尖大学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提出STEM计划(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缩写)。2006年,美国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2011年推出了《美国创新战略》,2016年发布《教育中的创新愿景》,旨在推进STEM教育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发展,进而保持美国的竞争力。总而言之,STEM理念强调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艺术”相结合,重视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探究、在复杂情景中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学科视角和系统综合、集成创新能力。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它在近年来连续推出改革措施(如“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强调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等方法;在教学合力支撑方面,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单个的变革主体是不够的,必须让全体教师、大学的高级管理层、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等都参与进来。
斯坦福大学在“21世纪本科教育目标”和“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提出了其21世纪本科教育的目标,旨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磨练能力、培养责任感和自适应能力。
英国在2016年发布了《高等教育白皮书》,提出“教学卓越框架”,强调高校专业教学应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的教学体验,鼓励原创思维,推动互动参与,为学生走向世界做好准备。
二、分析差距和不足
从我们培养的学生来看,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志向和标准还不够高、生计感偏强,知识过于专业化、素养不够全面、思想性存在不足、思维还不够活跃、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仍显不足。在“学生出口”指标上,我校十年间总体深造率从33.60%跃升至65.20%,出国(境)深造率则从2.8%大幅增长至20.33%。总体而言,学生的软实力不足,硬实力也还需加强;学校教育对学生潜质的激发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老师“教”的方面来看,目前高水平教师投入本科人才培养仍然有热情不足的现象,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见识,距离“转身遇见大师”还有明显差距。高水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如果高水平教师投入较少,研究型教学的深入开展就会有局限,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潜质的激发就会不足,距离“以学生为中心”就还有差距。
在教学方法和考核内容与方式上,单纯的知识灌输现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需要开展“课堂革命”,继续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变轨超车”;另外,我校目前人文学科还不够强,对人文与通识素养提升和领导力培养的支撑度还显不足,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质量和水平仍需提高。
从学科评估的角度看,本科教学高水平成果还不够多。与国内顶尖大学相比,我们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总而言之,我们的主要差距是:学生的软实力不足,硬实力也还需要加强;离“以学生为中心”还有一定差距,对学生潜质的激发还不足。因此,下一步,学校将扎扎实实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要求,坚持“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根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与领导力、创新能力和全球素养,塑造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与举措,就是要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内涵式发展,办真正好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潜质,让学生发挥出潜能。努力为高等教育“奋进之笔”贡献智慧。
三、实现路径与举措
一流的本科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就是“德高才高”,家国情怀、创新引领、全球素养。实现的路径就是全校合力深入推进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价值塑造、启迪思想、探究知识、激发潜能、个性发展”五位一体,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理念,培养适应泛信息化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全球素养的精英人才;培育面向未来,引领学术前沿、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学术大师、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等未来创新引领者。措施就是打造成电特色通识教育与领导力培养体系,打造一流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打造创新引领式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软实力,打造成电特色通识教育与领导力培养体系。目前,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我校新的通识教育体系已经建立且已开始实施,形成了包含6大模块、60余门课程的核心通识课程,以及系列配套教育教学资源和办法构成的通识教育体系。我们未来四年的进一步目标是,要会同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通过充实、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形成100门核心通识课程,并深入推进教学方法与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将思辨与表达“新四会”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真正建成具有成电特色的高质量通识教育与领导力培养体系。
聚焦硬实力,打造一流研究型教学体系。要把思辨与表达、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四年培养全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改变单向灌输、激发学术志趣、增强挑战性学习、强化实践创新,通过“研究型的教、研究性的学、挑战性的学、创新性的做”,激发学习兴趣、创新勇气和引领气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潜质。首先,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以挑战性学习、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为重点的“优质研究型课程建设工程”;其次,加强以学科竞赛、本科生创新训练等为载体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再次,要丰富国际课程,使国际课程总量超过220门,邀请更多的世界名校非华裔专家来校开课,大幅增加本科生的受益面;再次,要加强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
聚焦硬实力,打造创新引领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与一级学科、学院对应,在此前进行的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大类培养基础上的个性化选择。其次,深入推进校院两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再次,要强化跨学科教育,进一步打造“电子信息+”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加强和完善跨学科辅修、跨学科双学位机制;进一步改进转专业机制。还有,要打造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最后,我们将与学工部等部门一起研究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领计划”,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育具有创新引领潜质的未来可能活跃于世界舞台中央的杰出精英人才。
形成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全校要形成合力,在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实验教学平台与课程资源、国家级规划教材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学生记者团唐锦轩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