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清华大学胡显章教授谈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文:学生记者 宁芳平 杨阳 图: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4-03 5797

  3月30日,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胡显章教授做客成电讲坛,分享自己求学、读书、工作的经历,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及如何读书的话题。面对在座师生,胡显章反复强调:“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出席活动。

1.jpg

  讲座中,胡显章充分肯定了电子科大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特色和优势,与中国出版集团合作推出“皆知”数字阅读平台,帮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机会阅读达百万余册的电子正版图书资源。同时,“纸鸢书院”“经典赏析”“四季书香”“八角书斋”等阅读品牌办得有声有色,在成电校园中营造了“阅读立德,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

多读书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胡显章认为,引导高校师生多读好书,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塑造完善人格的重要因素。

  “读书不是一种普通的消遣,”胡显章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认为,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书的痴迷,让人心生敬畏;“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的闲适与宁静让人向往;还有“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众多诗篇,无不将读书作为一种乐趣和提升自我境界的追求。

  “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如今,新闻报道里说中国人均年读书5本不到,相较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仅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在《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中,有一句解说词让胡显章印象极为深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在推动国家的崛起中都十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都重视通过读书提高国民的素质。”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用“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来表达精神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胡显章说,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读书对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2.jpg

读书不见得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胡显章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说,自己从中学时期开始迷恋上读书,从那时起,他的课余生活基本就是在图书馆度过。胡显章看过的书很多,但主要阅读的是中国文学经典和苏俄小说,这些积累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为人为学,给他的成长提供了正能量。“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思想,让我养成了很多良好的品德,而苏俄小说,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了意志和信仰的重要性。”

  读书为了什么?胡显章用杨绛先生的话给出了回答,“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胡显章认为,读书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够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素质。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提问,胡显章介绍了清华大学引导学生读书的做法,2015年入学的每位新生接到录取书的时候,也同时收到了校长的一封信。信中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对于处在个人成长黄金阶段的年轻人尤其重要,以书为伴将使同学们受益终生,而与这封信相伴的还有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多读、苦读、善读、巧读、读深、读实”,胡显章希望大家在读书时牢记这12个字。他也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身体力行,把引导大家多读书作为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现以文化人的有益途径,持续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关链接:

  胡显章,现任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亚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1957-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任校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传播系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参与清华大学文科恢复和建设的领导工作。1987-1989年曾赴美做访问学者,参与纳米技术研究。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